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歌曲《再见了,大别山》的艺术特征与情感把握

歌曲《再见了,大别山》的艺术特征与情感把握_第1页
1/5
歌曲《再见了,大别山》的艺术特征与情感把握_第2页
2/5
歌曲《再见了,大别山》的艺术特征与情感把握_第3页
3/5
歌曲《再见了,大别山》的艺术特征与情感把握作者:那璐孟卓来源:《当代音乐》2019 年第 01 期[摘要]《再见了,大别山》是我国非常经典的一首艺术歌唱,该曲目入选了 20 世纪经典作品,是一首歌唱大别山和大别山人民的歌曲。《再见了,大别山》是一首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声乐艺术作品,本文将从歌曲创作背景、歌曲内容、曲调特点和演唱表现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演唱的声音使用、情景联想、人物形象塑造及歌曲中蕴含的革命背景因素给出自己的见解,力求在歌曲的演唱情绪情感和作品艺术形象的塑造上有所突破,希望能对声乐爱好者们有所帮助。[关键词]词曲特点;演唱用声;情景联想;形象塑造;背景因素[中图分类号 J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1-0089-03《再见了,大别山》是一首以大别山革命历史故事为背景,为歌颂大别山及大别山人民而做的一首声乐作品,且是一首艺术性和传唱度很高的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声乐作品《再见了,大别山》是我国著名声乐套曲《大别山抒怀》中的一首,作品创作于 1982 年 6 月,它是以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这一妇孺皆知、名扬天下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描写了大别山淳朴的民风、民情。歌曲字里行间的情感寄托着中国人民对大别山的热爱,表现了当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的宏伟气势,渲染了重回大别山感念养育之恩的激动和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一、《再见了,大别山》的创作背景大别山区位于湖北和河南、安徽的交界处,历史上这一地区发生过著名的大别山反“扫荡”战役、大别山反“围剿”战役及挺进大别山战役等众多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战役。可以说中国人民对大别山区充满了热爱与崇敬,可是《再见了,大别山》这首作品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大别山区经过历史的洗礼所沉淀下的深厚的革命情感和革命情怀,还与词曲作者的生活工作经历以及大量的资料整理有密切的关系。词作者王和泉,安徽合肥人,从小生活并长期工作在安徽。曲作者雷远生,出生在湖北,从小在湖北学习并很长一段时间在湖北工作。可以说《再见了,大别山》创作的成功与词曲作者王和泉、雷远生在这一地区长期生活工作,对这一地区的淳朴的民风了解有很大关系。但同样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在这首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两位词曲作者不畏艰辛,踏遍了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山山水水,瞻仰了众多革命遗迹,并且访问了大量曾在大别山浴血奋战过的老红军,在进行了大量的采风走访和资料整理后终于在 1982 年 6 月初创作...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歌曲《再见了,大别山》的艺术特征与情感把握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