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视域下的审美生产与消费后现代社会中, 以商品生产为中心的传统社会模式被以消费为中心的消费社会模式所取代,商品的使用价值也被商品的交换价值所遮蔽, 各种符号和影像之流充斥在商品和消费社会中。消费社会是随着资本主义不断扩张和资本主义的日益全球化而出现的,与此相应,消费文化也浮出水面。费瑟斯通对消费文化做出过清晰的界定: “使用‘消费文化’这个词是为了强调,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文化来说具有核心地位。这里有双层的含义:首先,就经济的文化维度而言,符号化过程与物质产品的使用, 体现的不仅是实用价值,而且还扮演着‘沟通者’的角色;其次,在文化产品的经济方面, 文化产品与商品的供给、需求、资本积累、竞争及垄断等市场原则一起,运作于生活方式领域之中。”①可见,消费文化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即文化的消费化和消费的文化化。从本质上来看, 它是由于商品化逻辑的渗透而在文化形态上的展现,消费文化也是消费品逐渐虚拟化、符号化、形象化和诗意化的表现,以及商品与艺术、物质与文化全面融汇化合的必然结果。消费文化是以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为基本前提的,它关心的是消费时的欲望、快感和梦想,它所产生的是符号和影像之流。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审美观念大大不同于现代时期的审美观念,现代时期的人们关注的是产品的生产和使用价值,而消费文化的审美观更多的指向产品的消费、包装和符号意义, 消费社会为人们提供了审美的多种选择和方法,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繁荣的消费“景观”。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审美特征具体如下:首先,消费文化的审美价值是表面化的,它更多的指向产品的表层。这是一种锦上添花式的审美表层化,它是对产品和现实的一种装饰;其次,消费文化的审美特征具有视觉性,充斥着影像之流。“仿像”成为审美主要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手段,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被符号所包围, 物品本身的实用价值已被美、浪漫和情调等符号意义包围。消费文化主要诉诸于外在的形象,追求感官的愉悦,力求在外观上吸引人的眼球,以便在短时间内激起一种审美上的愉悦;第三,后现代时期的审美生产和消费更倾向于立足于日常生活世界, 并对其周围的各种活动进行审美观照,从而使平庸的日常生活呈现为一种审美化的景观。一、消费文化视域下的审美文化生产与消费在消费文化语境下, 审美的生产和消费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角角落落,日常生活也被各种影像之流包围、美化,美学以审美的形式呈现着日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