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谈如何巧妙利用历史教材中的“课前提示”谈如何巧妙利用历史教材中的“课前提示” 杨鹏程 摘 要:初中历史新版教科书精心设计的课前提示深受广阔师生喜爱。笔者在教学中,通过作为导语出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阅读提纲引导学生自学、作为教学提纲系统梳理知识脉络、作为思考问题明确课堂重难点、作为课堂提问促进学生思维进展、作为知识拓展提升学生辩证思维这六个方面的尝试,对课前提示进行了充分的利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 课前提示 课前导入 新版历史教材编写者在每课正文前精心设计了一段课前提示,一般情况下还配有一幅精致的插图,课前提示的最后一部分大多是一个或几个别出心裁的问题,往往与正文内容有直接关系。作为历史老师,应当学会在教与学中积极、充分地利用课前提示,使其发挥重要的作用,笔者做了以下几种尝试: 一、作为导语出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戏剧有“序幕”,我们历史新授课也是这种模式,老师在讲授新课之前,首先是要设计独具特色、形式新颖的导入活动,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对新事物极具求知欲。教材的课前提示,通常都是从初中阶段学生的这些认知特点出发,编者精心设计了很多可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引起学生对新授课的思考,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对知识的渴望。如《对外友好往来》这一课,课前提示中叙述了玄奘在天竺宣讲佛学的盛大场面:“1300 多年前,天竺最有威望的戒日王,在国都曲女城进行规模盛大的佛学辩论会……玄奘怎么会到天竺去?那时中外交往上还有哪些著名人物、事迹?”在笔者的课堂中,常常把这些出现在历史课本上的课前提示,直接运用到新授课的导入环节,既能衔接新旧知识,又能激趣,事半功倍。 二、作为阅读提纲,引导学生自学 翻开历史书,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课前提示跃然纸上,必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定能够吸引学生兴致勃勃地阅读,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有了兴趣,就能带着问题顺势进入历史知识的学习。如《秦末农民战争和秦朝灭亡》一课为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秦的暴政”一目详细内容,笔者利用课前提示中的两个问题“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为引子,指导学生阅读书本中“陈胜吴广起义”和“秦朝的灭亡”这两目内容。利用课前提示中出现的问题作为阅读提纲,带着孩子走进文本,自主探究,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