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县国土资源局关于赴汶上、齐河两县学习增减挂钩工作的考察报告为进一步借鉴外地挂钩工作的先进经验,加快我县旧村改造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拓展发展空间,8月1日至3日,我局在胡业德局长带领下,组织有关人员赴济宁市汶上县、德州市齐河县就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情况进行学习考察。考察组先后实地考察了济宁市汶上县的滨湖项目区、王村项目区、寨子项目区,德州市齐河县的南北社区、李官社区、华中社区、塚子张社区、洪州社区等9个挂钩项目区,听取了两县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经验介绍,同时就增减挂钩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大家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议。对两地在经济薄弱条件下推进挂钩工作的胆识气魄、浓厚氛围、发展速度为之震撼。通过实地考察,深受启发,解放了思想,开拓了视野,增强了信心,丰富了思路。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汇报如下:一、两地挂钩工作的基本情况(一)济宁市汶上县汶上县地处我省西南部,是山东省30个欠发达县之一,总面积877平方公里,人口76万,其中农业人口65万人,辖114处乡镇,493个村居,村居占地15.4万亩。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5.18亿元。汶上县是全省8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示范县之一。近年来,该县坚持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加大挂钩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以来,该县申报了17个挂钩项目区,拆旧总规模8457亩,涉及41个村庄,其中安置区面积2933.4亩,可复垦耕地面积5562亩。其中有8个项目区已经省国土资源厅验收批复。通过“挂钩平台建设新型社区、农民群众搬迁新居、原宅基地复垦为耕地、节余用地指标市场化运作、所得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这一循环模式,解决了农村用地粗放的问题、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强力保障。(二)德州市齐河县齐河县位于德州市最南端,与济南隔黄河相望,是济南周边最近的卫星城,总面积1411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开发区,总人口62万。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8.28亿元。该县农村居民点19.5万亩,人均占地250平方米,户均占地963平方米,全县土地综合整治可复垦耕地11.7万亩。2009年以来,经省批准的7个挂钩项目区和1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总规模16571亩,涉及83个村庄,其中安置区面积6715亩,可复垦耕地面积9916亩。目前,全县已有34个村开工建设,其中13个村安置住宅已竣工,拆旧2区完成复垦面积1313亩,今年年底前有望复垦验收3596亩。二、总体印象汶上和齐河虽然经济基础薄弱,但是两县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为载体,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给考察组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站位高。两县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都打破了传统的就城市说城市、就农村建农村的思维定势,真正把挂钩工作放在统筹城乡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作为一个大战略来推进。二是办法实。两县都围绕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配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切实管用的工作举措,特别是认真研究运用挂钩政策,有效地破解了土地、资金两大瓶颈制约,使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思路和规划真正落到了实处,步入了规范、健康的发展轨道。三是力度大。两县的党政主要领导已经深刻认识到了实施好挂钩,就是把握住了加快发展的主动权的重大意义,都把挂钩工作当成头号工程来抓,实行主要领导抓点带面,部门积极帮扶,乡镇全力以赴,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其推进力度前所未有。四是进展快。考察组每到一地,看到两地挂钩工作到处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映入眼帘的不仅是已建成的漂亮的居民楼,还有旧村整平复耕后的新农田。三、主要经验汶上、齐河两县的基础条件和区域环境虽然与我县不同,3但两县在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一)规划先行是前提。牢固树立先规划后建设的理念,着眼长远,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两地都多次提及,他们感觉最欣慰的,就是在实施挂钩工作初期,都真正做到了科学的规划,慎重的选点,不然“一招打不赢,满盘皆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