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身为黑人,在美求生身为黑人,在美求生 欧吉丧 1962 年 9 月,詹姆斯·梅雷迪斯在美国官兵的护送下步入密西西比大学,成为该校第一位黑人学生 在美国,身为黑人意味着什么—肥胖、失业、说唱、篮球、高犯罪率、吸毒成瘾、体力劳动者、未婚生子概率高……还是贫穷? 5 月 25 日的“弗洛伊德事件”,引发全美一系列的和平/暴力示威,“为黑人发声”的示威活动逐渐向世界多国蔓延。在警与民的对峙中,“肤色”无疑点燃了无声的硝烟:白色等同于施暴者,黑色等同于受害者。人们开始思考:在一整套宣扬“民主、平等、自由”的美国话语体系中,真实的黑人究竟活在一个怎样的美国社会? “美国梦”的欺骗性 “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fe Matters)的口号颇具历史感。20 世纪60 年代黑人平权运动,率先打破了不同种族间在居住地上的隔離,但明面上的种族隔离被打破,不意味着其他形式的“隔离”一并被打破。 1938 年,俄亥俄州一家餐厅的橱窗上贴着“我们只为白人服务”的标语 1955 年,一位非裔美国人因在公交车上不给白人让座而被捕 在文化讨论领域,种族、阶级和性别构成了三大社会要素。尽管人们无法决定自己的肤色、出身和性别,但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展中,每个人都理应朝着自己理想的方向进展—一个出身于工人阶级的黑人女性,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白人比有色人种的穷人更有能力运用法律。 这种“通过个人奋斗实现阶层跃迁”的观点,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美国梦”理念,但从 20 世纪 50 年代至今,机会公平只是在理念上深化人心;现实里,超越所在阶级的大门在半个世纪中逐渐虚掩,几近关闭。 之所以会对黑人有成见,其根源并非肤色,而是与肤色人群所属的社会阶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层紧紧绑在一起。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处于社会底层的人都有着较高的犯罪率、失业率,他们没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和时间接受高等教育。 对弗洛伊德实施“锁喉”的警员,假如二人没有私交,假如弗洛伊德不是黑人,他大概率不会出手如此凶悍。在美国,警察的暴力执法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问题,而黑人被暴力执法的概率远高于白人,也是一个现实。随着各州条例的制定,警察的职权范围不断扩大,他们被“训练”成要积极对可疑人员开展盘查,这是一种职业技能和习惯。而黑人群体的犯罪率较高,所以,警察对黑人青年的盘查力度也大于白人,暴力执法的概率也就成比例提升。 社会学家米切尔·邓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