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运用多种策略改善老师教育行为运用多种策略改善老师教育行为 打开文本图片集 我园曾经对老师教育行为的落实状况展开调查。结果显示,很多老师在口头上都能说“必须关注幼儿的个性特点”,但是在行为上却并不一致。有的老师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是自己认为幼儿会感兴趣去选择故事;有的老师较多地考虑“我希望让幼儿从故事中发现什么”,而没有让幼儿自己去发现:有的老师较多地考虑如何把教学活动设计得新颖、生动,而较少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等等。这就表明,我园老师既没有真正理解“关注幼儿的个性特点”这一教育理念,更没有在教育行为中体现出来。于是,我们围绕小班的故事教学活动“今日穿什么”,开展了系列教研活动,尝试运用多种策略改善老师的教育行为。 一。两种教育现场对比与分析 怎样才能帮助老师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真正地关注幼儿。自己的教育行为中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呢?我们尝试采纳了“两种教育现场对比”的教研引导策略。根据教研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选取两种典型的、会产生不同教育效果的现场,引导老师通过观察、分析获得相应的认识,从而达到改善老师教育行为的目的。 教育现场一:老师设计并组织故事《今日穿什么》的教学活动。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故事内容制作成动画。活动一开始,为了让幼儿了解故事大意,老师带领幼儿先欣赏了一遍动画,然后一页一页地播放,并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这个小朋友在做什么呢?”“还有什么时候也要穿上运动衣?”“做饭的时候为什么要穿围裙呢?”幼儿的反应没有老师预期的那样热烈,大多数孩子仅限于回答老师的提问,孩子自主的表达较少。接着,老师又留给孩子们一些沟通和讨论的时间,希望他们能够根据画面内容说说生活中的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穿着。老师问:“你们知道还有什么时候需要穿什么样的衣服吗?”但孩子沟通得并不顺畅。 教育现场二:老师把故事书《今日穿什么》投放在图书区,然后观察在老师不做任何指导的情况下,小班孩子是怎样阅读的,会关注什么内容。下表是老师记录的三位孩子的阅读表现。 在观察了两个教育现场并对比效果后,老师们发现,在第一个教育现场,老师展示每一幅画面时,并没有让孩子先去观看画面,而是向孩子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什么天气),可以穿什么衣服?”老师的问题实际上已经直接指向答案,孩子的思维已经被框住了,所以就不太可能出现有个性的想法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根本不可能真正了解到幼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