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还音乐课感受与鉴赏的本质还音乐课感受与鉴赏的本质 笔者曾执教《森林的歌声》这一音乐欣赏课,尽管事先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最后结果却事与愿违。 一、 【教学过程】 师:“这是一首由森林小动物的鸣叫声组成的歌曲,乐曲优美动听,是运用各种乐器来演绎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在倾听前对作品向学生作了大量的介绍。)在倾听期间,课件播放森林里各种动物的图片,想以“音画同步”的方式提高学生倾听的专注性。 在两遍结束后,向学生提出了疑问:“现在老师来考考你的小耳朵,你们听出了有多少种动物在歌唱,有几种主奏乐器?” 学生一脸茫然,竟然没有一个人举手。师:“你听出了哪几种小动物在歌唱啊?”老师问一学生。生 1:“老师,我……没听清楚。”他摸摸头,一副苦思冥想的样子。 师:(非常无奈)我们再听一遍,这次还特地在关键处停了一下音乐,又动用肢体语言和“必要”的补充介绍,唯恐语言不到位,学生不能全面感受,以此强化学生的“听后感”。这一次特地找了一个平常发言还算积极的学生。 生:“嗯……好像有小提琴的声音,又好像不是……我也不清楚?” 师:(随即迭生出了无奈与近似歇斯底里的索问)你们怎么还没听清楚啊 ?老师都播放了好多遍了,已经很明确了啊!…… 生:一脸无辜的样子…… 尾声:最后只好接着让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听,结果还是事与愿违,最终没有完成预期目标,整堂课在无奈反复的听赏中以失败结束…… 二、 【案例分析】 课后回忆课堂中失败尴尬的情景,我不禁沉思起来,《森林的歌声》欣赏课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 老师的指导多了,学生的倾听少了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在这堂音乐欣赏课中,作为老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我觉得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因为我生怕学生难以听懂、理解老师的要求和引导,所以总是想方设法讲解、引导、激励孩子们的积极参加,可是更多的是随潮流般“一边倒”的宣泄而没有真正的倾听、欣赏和理解。或者说是孩子们跟随着老师的指导“踏步走”,而缺少了可贵的课堂细细倾听欣赏的时间,到真正需要学生理解反馈表达的时候,显得一无所知了。 (二) 教学的激情多了,学习的静思少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所具有的是高涨热烈的教学激情,一味地加大力度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而对学生的倾听、欣赏和理解的关注却不够,给学生冷静思考的时间少了,缜密思维的空间窄了,学生听不出效果、欣赏不到音乐所表达的蕴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