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追寻精神家园追寻精神家园 最近读胡仄佳女士的散文集《风筝飞过伦敦城》,深感这部散文集是海外华文文学创作中一部难得的佳作。胡仄佳女士的散文风格“平淡自然”,带给读者“如出水之芙蓉”般的享受,更启迪人们领悟平头百姓人生跋涉的艰辛、欢乐和引发人们品味、思考平头百姓的人生哲学。有人说:“人生只有一种成功,就是以你选择的方式度过一生。”读胡仄佳的文章,似乎就是一种令人激动不已的、炽烈追寻“精神家园”的“成功”──人就是要活出个洒脱脱的个性来。 掩卷深思,《风筝飞过伦敦城》中那些活脱脱的生命火花的闪耀,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人只有历经艰辛跋涉,自在、自主地追寻,才能活出个体生命的意义来。 所谓成功,有轰轰烈烈,也有平淡如水;成功不在乎外力的肯定,更有意义的倒是生命价值的自我承认。正如胡仄佳在《在海的那一边》一文中说的:“人类像候鸟逐水草随气候择居,过去翅膀被捆住的时候,飞行只是悄悄的愿望,现在能飞就飞吧。”“能飞就飞吧”,多么平和生动的人生况味和比方,刹那间使人想起了老祖宗留下的“鲲鹏展翅”的故事来:那大鹏鸟从北海飞往南海,“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何等的气概磅礴!又何等的振荡人心!然而细想起来,古往今来又有几多人成就了那大气恢宏的志向?就算是那些少数攀登上平常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生命坐标,人们难道不更应该细心地领略他起飞时的步履艰辛? 《风筝飞过伦敦城》里面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一个年轻生命自我追寻的十年征程,而且也是她在征程中的每个驿站瞬息间人生感悟的一次次升华。在《时间简史》一文中胡仄佳说自己“三十五岁以前出过两次远门,一次早在 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另一次是赶上了出国潮。遗憾的是两次出走都没有明确的动机,算不得个人生活中值得骄傲的事。少年出游时我才十一岁”。在同一篇文章中,作者还特别回顾了少年时代与比她只大几岁的哥哥和“哥儿们”大串联时那可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信又天真的感受:“我觉得我像只精力过剩,满脑子想到世界上乱闯,而又有回家本能的小猫,这段经历恰如成年后远行的预习。”在多年后的追忆中,作者把她性格中渴望出游的天性说得再清楚不过了:“敏感的追寻期盼是自然给予的天性,把握时机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是吗?有了自由的外在条件,静动就在自身了。”(《聚散两依依》) 我也深信多少年轻人当他(她)离开与告辞国门去寻找生命新天地的那一刻或生活在异国他乡的相当长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