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透视热点事件中的“标签化”现象

透视热点事件中的“标签化”现象_第1页
1/6
透视热点事件中的“标签化”现象_第2页
2/6
透视热点事件中的“标签化”现象_第3页
3/6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透视热点事件中的“标签化”现象透视热点事件中的“标签化”现象 郭小安 “标签化”是指人们将某个特定的事件或人物定型为一类事件或人物的认知现象。它根源于人性趋利避害的本性,是“个体在面临威胁性信息时潜意识地加以歪曲,以求得心理平衡,维护自我的某种思想或情感的一种自我防卫机制”。在信息不确定的状况下,人们会本能地通过自身经验和记忆来对信息进行标签化处理,以简化认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为我们节约对事件的认知过程,允许我们保持认知资源并向认知吝啬鬼那样一样行动”。 同时,“标签化”也是一种群体沟通和圈层的方式,它体现了群体的共同思维,可以迅速圈定“敌友”,一旦有人使用违反标签符号的话语,往往会遭受群体围攻继而陷入“沉默的螺旋”困境。标签的使用映射了当下流变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对标签符号的选择也反映了社会情境下的价值冲突,是特定的政治机会结构权衡下理性选择的结果。因此,人们也在不断地制造和丰富新的标签作用方式。本文尝试探讨中国语境下的“标签化”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破解路径。 网络时代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强弱关系,使原本被固化的强弱关系得以重构,产生了“逆向标签化”现象 传统意义上的“标签化”主要指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在言语行为上的轻慢或贬损,是一种情感、认知上的阶层偏见。借助网络技术的赋权,弱势群体由此实现了权力天平向自身的倾斜。由于在规模和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弱势群体能够在网络上汇聚成一股声势浩大的舆论力量,对强势群体迅速“围观”,形成“倒逼”之势。 当前,一些人对强者的污名化和对弱者的美化已然成为一种常态,并且身份(官员与平民、富人与窮人、警察与平民、城管与小贩、老师与学生、医生和病人等)对比越显著,“逆向标签化”越明显。当一人集“官员”“警察”“富人”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时,引发关注的可能性则更大;而若其身份偏离了人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们的既定认知和想象,还可能被谣言附体,陷入冲突性、戏剧性的故事中。例如,在 20XX 年重庆“帽子姐”事件中,保时捷女司机嚣张跋扈的言行及其丈夫的警察官员身份将一起普通的交通纠纷演变为舆论热点,此后,“帽子姐”作为一种标签符号深化人心。在更早的“我爸是李刚”事件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逆向标签化”现象。在肇事者李启铭大喊“我爸是李刚”后,舆论早早为其贴上“富二代”“官二代”的标签,并用谣言建构莫须有的身份和行为,“我爸是李刚...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透视热点事件中的“标签化”现象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