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陕北歌悠悠(上)陕北歌悠悠(上) 一 在北京鲁迅文学院读书的日子里,一次酒摊场上,同学们要我唱陕北民歌 。面对着一张张期待的面孔,从没见过世面的我紧张得手心都出汗了。我试着调整了一下心态,闭了眼豁出去,吼出了一股陕北的磅礴之气:“朝前瞭妹妹天有点雾,朝后瞭妹妹山堵住;远远地瞭见不敢吼,扬了把黄土风刮走”。我是用一贯在家乡神木之北的那个小村唱民歌时的民间节奏唱的,是用带着风声、带着水声、带着山野清新之气的手势,扭秧歌一样且歌且舞的。闭上眼的那刻,我的紧张就没有了羁绊,像天空中自由走过的流云和沙蒿林中惊起的飞鸟一样随意。我感觉到我是面对着陕北的山和水在唱。我觉得这样唱着就是幸福的、宁静的。 民歌有时候真像一件远古的器物,它带着泥土的痕迹、爱情的痕迹、山和水的痕迹,带着人类童年时期的痕迹。我唱着唱着想起了陕北那块土地,想起了儿时的一些事情……我出生在陕北信天游的故乡,神木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听母亲说,那个七月的早晨,正值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在沙丘尖上时,哇…哇…哇…我的一声动听的声音打破了这个不知沉寂了多久的小山沟!乖乖,好大的嗓门!有种。来了——他来了——我爷爷按捺不住期盼已久的喜悦,一个人蹲站在门槛上“吧嗒,吧嗒”抽着他那老旱烟嘴,口里还不停的嘟囔着。嘟囔着嘟囔着就开怀地吼出了信天游:“太阳哟、出来哟,一杆子高噢,我照见我的个孙孙他来了……”这最美妙动人的信天游,也许那时我根本就没听见,也许就是打那时侯起,信天游就在心里扎下了根。 在农村,每年整个正月是闹社火的日子。“吃饭端个黑老碗,粗布衣衫身上穿,锣鼓唢呐一哇哇的声,扭秧歌拧烂脚后跟”。扭秧歌只是腰鼓、霸王鞭、踢场子、水船、龙舞、狮子舞、打花杆等一百七八十种陕北民俗舞蹈中的一种。古书上记载“秧歌”的“秧”是“阳光”的“阳”,同时,“秧歌”的“秧”也是“插秧”的“秧”,这说明秧歌与生产劳动有关,是老先人在做务庄禾、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寻常过日子中制造并进展起来的。秧歌舞步简单,基本动作有“十字扭”、 “扭腰步”等二十多种,虽然形式简单,一看就会,可舞起来却丰富多采,其乐融融。它的基本形式有集体性活动的“扭大场秧歌”、“敬神秧歌”、正月十五晚上表演的 “转灯秧歌(也叫转九曲)等十余种。打记事起,每年正月整个乡村燃起的都是熊熊的热情之火,几百几千人的队伍踢踢踏踏的过来了,人没有到,遮天蔽日的黄尘先来了,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