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学生定力的思考——观李红旗老师的《知止而后有定》讲座有感平阴县实验小学卢静任何人要学成一门技艺、成就一项事业,都要靠非凡的定力。有定力,方可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有定力,才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有所成就;无定力,便会为浮名近利所诱惑,心神旁鹜,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定力就是静气,是坚持,是冷静,是超常的自制力。定力是冷静:故事一、围棋大师李昌镐,之所以被人称为“石佛”,是因为他在与人对弈时,有着超常的定力。他下棋时无论处于优势还是劣势,都镇定如常,不露半点声色,行家说他的棋风不剽悍,不出奇,看上去似乎很“平常”,但这种“平常”的棋风,连和他同档次的九段棋手也难以理解,一步棋走出后,别人往往在数步或数十步后才能看出其意图。定力是坚持:故事二、再看世界冠军——刘翔,刘翔成就的秘诀用教练孙海平的话说就是:历尽千辛万苦,刻苦训练是秘诀。训练场上的刘翔一定是把每一个动作不知重复多少遍,如果没有坚毅的品质、没有抵制世间诱惑的定力怎能成功地走到现在。定力是自制力:故事三、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米卡尔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糖果实验”,也叫“延迟满足实验”。该实验的对象是某幼儿园的孩子,实验一直追踪到这些孩子参加工作。实验者将一群4岁的孩子留在一个房间里,发给他们每人一颗糖,然后告诉他们:“我有事情要出去一会儿,你们可以马上吃掉糖,但如果谁能坚持到我回来的时候再吃,就能够得到两块糖。”说完,实验者就出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吃掉糖;有的孩子一再犹豫,但还是忍不住塞进了嘴里;另外一部分孩子则用尽各种方法让自己坚持下来:有的闭上眼睛,避免看见十分诱人的糖果,有的将脑袋埋入手臂之中,自言自语、唱歌、玩弄自己的手脚,甚至努力让自己睡着……20分钟以后,实验者回到房间,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又得到了一块糖。后来,实验者跟踪这些孩子整整20年。他发现,能够“延迟满足”的学生,数学、语文的成绩要比那些熬不住的学生平均高出20分,参加工作后,他们从来不在困难面前低头,总是能走出困境获得成功。定力是静气:“静纳百川,定能生慧”,“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这些古语告诉我们:静心──静气,对于渴望获得知识、拥有智慧的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人们常用“海绵吸水”来形容一个人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而海绵,恰是柔软无声的。爱吵爱闹,意味着一个人的心门是闭塞的。他的眼里只看见自己,他的耳朵只听见自己。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从生活、从书本有所吸纳和汲取?“聪明”──耳聪目明,顾名思义,就是指一个人的听觉、视觉习惯性地处于聆听和搜寻的状态。聪明的孩子是很容易辨识的。根本不待考试,你只要注意他在人群中听人说话的神情就知道了。所以,如果孩子爱吵爱闹,听不进别人说话,不要以为这只是个性有缺陷,这也是可忧的心智状态。安静而专注的状态好比是数字1.有了这个一,在后边画一个0是十,画两个0是100,但是,如果没有这个1,画再多的0也无用,还是0。培养孩子的静气,是家长和教师的共同责任。教师、家长要尝试着柔声对学生说话,当经常对孩子大喊时,孩子已经被训练成“很难对付的人”了。如何培养学生定力?一、以身作则,以静传静。1.松静匀乐,心平气和。“松、静、匀、乐”四字经是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理论:身体松,心灵静,呼吸匀,情绪乐。教师走进教室,“松静匀乐”;走出教室,“松静匀乐”;处理同学吵架,“松静匀乐”;和后进学生谈心,“松静匀乐”;开口讲课,“松静匀乐”;回身板书,“松静匀乐”;一天工作,“松静匀乐”;下班回家,“松静匀乐”;市场买菜,“松静匀乐”;讨价还价,“松静匀乐”;回家洗菜炒菜,“松静匀乐”。教师良好的工作状态熏陶出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课堂听讲,松静匀乐,书写作业,松静匀乐,学习特长,松静匀乐。师生松静匀乐,共创幸福生活。2.读书明智,滋养心灵。《做卓越的教师》一书伐木工人的故事:有一位伐木工作很卖力。一天时间,他不停地挥舞着斧子,一共砍倒了19棵大树。老板满意极了,夸他干得不错。工人听了很兴奋,决定工作要更加卖力,以感谢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