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困境与出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摘 要】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在高职教育界广泛推广,高职老师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积极性却非常低。本文从六个方面分析了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困境:期望过高导致老师望而生畏,意识淡薄;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导致主观意愿不强;校企合作客观条件受限;授课、理论讨论、教学讨论等时间安排不合理;职业进展困境明显;老师课程建设与改革能力不相匹配等。笔者针对上述六个方面提出了“3E3C 困境”模型。本文最后运用双因素论、期望理论管理博弈机制提出了走出困境的出路,提供了大量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 课程建设与改革 困境 双因素论 期望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在高职教育界广泛推广。然而据笔者了解,多数高职院校老师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积极性却非常低,一方面教学管理者抱怨老师素养和能力不足,另一方面老师对教学管理者不满意,课程建设与改革存在雷声大雨点小、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的现实困境。课程建设与改革的主体是老师,当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困境也在于老师。高校老师的行为是在特定的制度激励范围内做出的理性选择。本文主要从精神上、经济上、空间上、时间上、能力上、意愿上六个纬度探究高职院 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二、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困境 (一)精神上高职教育对老师的期望过高,老师课程建设与改革意识淡薄(consciousness)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对高职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教学艺术,又要有职业经验,了解企业背景,熟悉工作过程,掌握工作要求和质量标准;既要有课程开发和整体设计能力,能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合于教学、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内容,并通过整体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教学设计(也包括学习情景的设计),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到工作过程中去;又要有跨专业的知识和团队合作能力;既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这种过高期望无形中使老师职业理想化、完美化,忽视了老师作为普通人对家庭、婚姻、生活的需求和责任,造成老师的多种角色冲突,增加了老师的精神负担,导致高职老师在职业追求中对课程建设与改革望而生畏,意识淡薄。 (二)经济上高职老师课程开发成本与收益严重失衡(economy) 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