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平均数”的实践与思考浙 江 省 台 州 市 椒 江 区 第 二 实 验 小 学 戴 华 炳一、对“平均数”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统计数据的集中趋势量,它所反映的是一个整体的水平,它的价值是用一个量来表征统计数据的总体水准,并应用它进行科学的比较和合情的推测。既可以用它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能清楚地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编排意图很明确,重在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通过移多补少使各部分同样多,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平均数。以往的教学较少关注“平均数”在统计中的作用 ,大多是为求平均数而求平均数,关注计算方法,力求通过不同方法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平均数”主要凸现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让学生经历学的过程,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感悟,理解平均数的真实含义,掌握用不同方法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平均数问题。基于对平均数的理解,在教学中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生活事例,初步理解平均数,知道怎么求平均数。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方法,1小学数学案例能从生活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感悟平均数的意义。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主动构建,学会学习。重在理解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二、“平均数”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一)情境引入课一开始,教师提问:今天我给大家上课,你们给我打打分,满分 10分,我这节课能得几分?学生开始低声议论,有认为 10分、有认为 8分、有认为 5分……,教师适时地问为什么,再选取 5 个数据:10、10、5、10、8。师又问:平均能得多少分?学生展开讨论,有说 10 分的(有学生反对),有说 8 分的、因为 8 在中间,有说 5 到 10 分之间的。教师让学生算算平均分是多少,怎么算?学生反馈把 5 个数加起来再除以 5 就是这 5 个数的平均分。……【反思:教师在课前与学生进行交流,在课的开始让学生给老师打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的气氛更轻松,便于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通过本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二)探究新知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情境。2师:同学们请看,有三堆积木,(课件出示)要使每堆的积木相等,你有哪些办法?生:把多的移到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