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推荐]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 1.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现状与成因 近几年来,随着高中热的不断升温,一种现象正周而复始地演绎着:初中时的“天之骄子”甫入高中就无可奈何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窘境,学生困惑,家长失态,教师则一而再地感叹“一代不如一代”… … 于是,初高中教育教学衔接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然而,对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就目前而言,其成果感性的比理性要多。衔接操作上也存在着很多弊端,如:a 单向性,高中初中各自为阵,很少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事实证明,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初高中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b 片面性,衔接存在明显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c 突击性,衔接功利性目标过于短浅,或为迎接上级检查,或为某一次考试能获得较好成绩,缺乏长期宏观的定位;d 表面性,衔接的形式不可谓不丰富,但花哨与热闹往往掩饰不了对学生主体的忽略乃至漠视;e 超前性,妄图用盲目的超前来填补初升高的跳空缺口。 衔接之所以到今天还成为问题,一是由于长期以来教育界是经验支配理念而非科学决定理念,很多教育人士认为衔接是可以自然完成的,对其作研究意义是不大的;二则是因为衔接是一个模糊活动的概念,难以捉摸,往往是成本高而收益小,大家就不免要敬而远之了;三是因为研究衔接千头万绪,是一个系统工程,许多老师的能力精力不允许。 正因为如此,对具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的衔接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不仅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而且对于完善教育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更好地体现我校“自主、合作、体验、发展”模式的优势,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2. 衔接的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 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以两条教育原则为依据①:一是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大都十分重视认知结构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产生广泛迁移的根本。根据桑代克的有关理论②,两种学习之间要产生迁移,关键在于发现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