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利息及其本质 一、 利息与信用 1、利息(interest):是指在借贷关系中由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是借贷资本的“价格”。 2、利息出现的原因 (1)延迟消费 (2).预期的通胀 (3)代替性投资 (4)投资风险 (5)流动性偏好 二、 利息的本质 利息的来源与本质问题是把握本章内容的基本立足点,也是研究利率理论的出发点.古今中外许多经济学家在利息的来源与本质问题上提出过各种理论观点, 虽然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因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解释上和不注重经济关系的分析,而带有较大的片面性. (一) 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及其作用 (1)表现:无论资金是否贷出或借入,利息都被视 为理所当然的收入或支出。 (2)作用:收益的资本化; 收益的资本化:指任何有收益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倒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使一些本身无内在规律可以决定其资本金数量的事物,也能从收益、利率、本金三者的关系中套算出资本金额或价格. 收益(B)=本金(P) × 利率(r) 如果知道收益和利率,就可以利用这个公式套算出本金,即:P=B/R 收益资本化在经济生活中被广泛地应用. 例 1:地价=土地年收益/年利率 例 2:人力资本价格=年薪/年利率 例 3:股票价格=股票收益/市场利率 (二) 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利息本质的认识 1、古典利率理论:流行于19 世纪末 20 世纪 30 年代的西方经济学中。 基本观点是:利率由投资需求和储蓄意愿的均衡所决定。投资是对资金的需求,随利率上升而减少;储蓄是对资金的供应,随利率上升而增加。利率是资金需求与供给相等时的价格。 该理论的特点:A 古典利率理论是实际利率理论认为,利率与货币因素无关,因此,在古典利率学派看来,货币政策是无效的。B 认为利率的功能仅仅是促使储蓄与投资达到均衡,而不影响其它变量。C采用的是流量分析法,是对某一段时间内的储蓄量与投资量的变动进行分析。 主要理论基础是:庞巴维克的时差偏好与迂回生产理论;马歇尔的等待说与资本收益说;维克塞尔的自然利率学说;费雪的时间偏好与投资机会说 2、近现代西方学者的利息理论 (1)节欲论:19 世纪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在《政治经济学大纲》中提出的利润理论。 (2)时间偏好论 (3)流动偏好论 2 3、马克思的利息本质理论 马克思从借贷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分析人手,深入剖析了利息的来源与本质,为我们认识这个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与依据. 总之:对利息来源与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