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漯河实验高中2016— 2017 学年度上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在古老的《诗经》中,我们最早看到了?兴?的运用。《诗经》中的作品,反映了古代人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的情形,诗人大都缘物起情,由此及彼,这就是比兴的运用。如《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一开始由一对水鸟在河中沙洲的求偶鸣叫想到自己爱慕的姑娘,渴望同她结成伴侣。再如《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子之于归,宜其室家。?诗的开头以桃花起兴,比喻新妇美丽的容颜,祈祝新妇婚姻幸福美满。桃花与新妇之间,也就是起兴与所咏之辞之间存在着比喻的关系。还有的起兴比较隐晦。如《邶风〃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诗一开始用随水漂泊、无依无靠的小船起兴,以隐喻被遗弃女性的悲惨命运。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说,《诗经》中积淀了远古生民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观物取象与引譬连类的思维习惯,将 ?兴?作为客观外物与主观情感之间的触发点,由此及彼,由物及我,中华民族艺术生命的激活,在 ?兴?之中获得了升华。中国古代文论术语 ?兴?的形成是在先秦时代。孔子提出了?诗可以兴??兴于诗 ?的命题,正式启用了 ?兴?的诗学概念。秦汉间的《周礼》提出了比兴概念,后来汉儒在注《周礼》时对比兴作了诠释。在最初的时候, 人们讨论 ?兴?的问题时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如孔子那样,当作诗的概念,强调对《诗经》的欣赏是感发志意的美感心理;另一种是将它作为?赋比兴?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作诗法看待。?兴?的基本含义有两点,即感发与托喻的功能;它是与?比?相提并论, 然而更具隐喻意义的一个范畴。在古往今来的众说纷纭中,一般认为朱熹 《诗集传》中所云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的说法大致道出了这一术语的特征。在两汉时代,比兴范畴作为同类,依附于政教功用,无非比是明喻,兴是隐喻,用来达到 ?美刺?目的。到了魏晋时期,在两汉文学中作为美刺表现手段的?兴?冲破了 ?美人伦,厚教化 ?的窠臼。西晋文士挚虞的《文章流别论》,在解释赋比兴时说: ?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挚虞对赋与比的解释没有什么新意,但是他对?兴?的解释却是2 极有新意的,他强调 ?兴?的有感而发。东晋年间,文士们模山范水,感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