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政府文件深盐府〔2007〕71号-1-关于印发盐田区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直属各单位,区直各企业,驻盐各单位:现将《盐田区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政府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2-盐田区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十一五”规划期间,深圳市盐田区将跨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特色提升战略,建设和谐盐田效益盐田的历史新阶段。文化产业具有文化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污染少、需求大、发展快的特点,是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增长模式,提升产业能级,扩大财富积累的重要增长点。为全面贯彻落实深圳市“文化立市”发展战略和区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推动盐田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特制定本规划。一、基础条件(一)资源优势1.生态资源:盐田拥有深圳最好的山地生态资源,包括珠三角最高峰梧桐山和三洲田山地资源,面积占全区一半以上,盐田正凭借保存完好的生态资源创建“国家生态区”。2.滨海资源:盐田还拥有得天独厚的黄金海岸资源,包括大小梅沙、沙头角、盐田港,全区海岸线19.5公里,水质优良,沙滩、岛屿、礁石、海蚀崖、洞、桥、柱等海积、海蚀地貌齐全,山、岸、海俱全,是全国海岸线最优美的地区之一,成为建设文化精品和旅游景区的重要基础。3.历史文化资源:盐田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即中英街界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四处:沙头角沙栏吓天后宫、沙栏吓吴-3-氏宗祠、中英街、大梅沙古文化遗址和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有闻名中外的三洲田庚子首义遗址,还保存了一批历经沧桑的老式民居、遗址,它们从新石器时代到20世纪,纪录了中华先民的开发足迹和繁衍历程。盐田还有中英街、三洲田闻名中外的近代史迹、大小梅沙古文化史迹、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以及鱼灯舞、家人婚俗、客家山歌、渔歌、麒麟舞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疍4.物流平台:盐田区拥有世界上单港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深圳港盐田港区,操作效率全球领先,70多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通达全球,2005年集装箱吞吐量达766万标箱,被评为“2005—2006年全球最佳集装箱港口”。盐田物流业发达,盐田港保税物流园区被国务院列为“区港联动”试点,实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发行”,园区和港区开辟海运直通式通关通道,区港运作一体化。(二)有利条件1.领导高度重视:盐田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加大文化投入,提出了“文化立区”战略和建设“高品位文化和生态城区”的目标,全区贯彻特色提升战略,念好“山海经”,收“旅游旺区”之效;谱写“文明篇”,行“文化立区”之策。2.形成产业基础:跨入21世纪以来,盐田区的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全区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149.85亿元,资源利用效率全市领先,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的比重为:0:38:62。社-4-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75亿元,全社会从业人员约13万人。其中文化产业(含相关产业)从业人员7414人,文化和相关产业增加值3.77亿元,分别占全区的5.9%和3.2%(2004年区经济普查数据),为发展文化产业打下了初步的基础。3.区位优势明显:盐田区的沙头角与香港接壤,拥有陆路一线口岸沙头角口岸,著名的中英街是一国两制的分界线,而大小梅沙与香港仅一水之隔,口岸畅通,两地人民往来密切。盐田港区是举世闻名的十大集装箱港之一,预计“十一五”规划期末,盐田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将超过1500万标箱。这将带来大量海员及物流从业者,成为吸引外资、聚拢客源、扩大开放的区位优势。4.基础设施改善:盐田通往区外的惠盐、盐坝、盐排高速公路、梧桐山隧道等都已建成,而投资20多亿元,2005年开工建设,2007年开通的深盐第二通道,将进一步加速盐田与特区内各区的融合。盐田区文化馆、图书馆、沙头角体育馆、网球中心等重点文体设施,达到了一流的硬件水平,区文化馆、图书馆的使用面积超过2.2万平方米,加上4个街道和18个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使盐田21.58万居民(2005年统计数据)的人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面积达到0.15平方米以上。5.文化需求巨大:目前,盐田区人均GDP已突破10000美元,预计“十一五”规划期末,即2010年全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