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息县文化经纪人行业的调查报告提起经纪人,大家较为熟悉的是明星经纪人和农村经纪人。而在息县,近年来,却出现了一种新兴的经纪人职业——文化经纪人。为了全面掌握全县文化经纪人队伍发展状况,不断促进文化经纪人队伍发展壮大,推进全县文化事业发展,我们通过走访、座谈、电话联系等方式,对全县文化经纪人行业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和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息县文化经纪人的基本情况1、息县文化经纪人的涵义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经纪人是指与文化市场相关的众多行业的经纪人群体,即在演出、出版、影视、娱乐、美术、文物等文化市场上为供求双方充当媒介而收取佣金的经纪人。息县文化经纪人有三个层次。(1)第一个层次就是为演出供求双方充当媒介,或者租赁、承包外地的演出团体,进行实地演出。他们一般由若干人长期或临时组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团队,工作主要分四步走。第一步首先要组织演出团体排练一台有一定教育意义或时代意义的文艺节目。例如,歌颂时代英雄人物的、普法教育的、惩治腐败的、关注青少年成长教育的等等。第二步是专1门跑文件盖章的,俗称“钻朵”,要带着剧照、宣传单以及上级或其他城市演出下发的文件、演出时现场效果、参加观看人数等资料,找当地宣传部或组织部、纪检委等有关部门下发文件。宣传哪方面的内容,就找哪单位下发文件,组织观看。这是能否演出最关键的一步。第三步就简单多了,业务员带着演出证、剧照到演出地文化部门或剧院联系演出事宜,签订演出合同。第四步,文化经纪人带着有关部门文件和戏票跑单位推销票务,这就是“跑票”。县级城市一般是3-5人,地级城市8-10人,省级城市18-20人。大城市按区划分,各跑各的区域,一般城市按单位划分,演出收入进行比例分成。(2)第二个层次就是随着事业的发展壮大,息县文化经纪人通过从发行单位手中买断电影放映、发行权等,开始向电影发行、放映等文化领域进军,拓宽业务范围。这个层次对文化经纪人素质要求更高,经济效益也更为可观。比如,2005年,息县文化经纪人张欣80万买断了电影《任长霞》在河南的放映权,在全省18个地市和部分县区巡回放映300余场,净挣100多万元。2010年,息县文化经纪人姚明杰买断抗震救灾影片《坚强》在四川的放映权,轻轻松松赚了70万。(3)第三个层次就是通过不断积累,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文化经纪人注册成立各类文化演出或传播公司。他们由“打工仔”变身“老板”,严格招兵买马,按公司化运作,实行现代化管理。业务范围更是扩大到文艺创作与表演、演出经纪、2艺人经纪、演出项目投资、票务经营、影视制作、礼仪庆典、广告经营等诸多领域。2、息县文化经纪人的起源息县文化经纪人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80年代中期,息县活跃着两个专业文艺表演团体,一个是在原息县说唱团基础上改革发展的息县艺术团;一个是息县豫剧团。当时正值通俗音乐、摇滚音乐、港台音乐风靡之际,这两大艺术团积极更新设备、面向市场、招聘演员,增加演出节目的流行元素、时尚元素,事业发展非常红火。鼎盛时,他们南下广州、北进哈尔滨,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演出收入居全省县级演出团体首位,河南日报曾以“豫南轻骑军”为题作过专题报道。息县艺术团和息县豫剧团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息县一批民间文艺团体的诞生。一些演职人员和民间艺人从走南闯北的演出中发现了商机,纷纷组织各种民间演出团体,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这些演出团体一般是到当地演出公司报到,由演出公司安排场地,或者是团方的业务人员带着演出证直接到各个剧场自己联系演出,俗称“打地”。他们与当地剧场按演出收入的三七或四六分成,收入非常可观。然而,进入90年代,随着电影、电视、录像厅的冲击,再加上各级演出团体的与日俱增,演出团体演出收入越来越低,仅靠剧场分成难以为继。当时,由息县夏庄镇万兴店村(现为3姚围子村)农民王继坤创办的杂技团也面临同样的困境。为把这支曾在河南省杂技大赛中获奖的团队带好,王继坤就带着团里一部分“嘴皮子好、头脑灵活”的人专门拿着演出剧照、宣传海报外出推介、推销演出票,联系单位、企业、学校等团体包场。这些专门从事“跑票”的人,就是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