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约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对策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城关回族小学金显志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和学校管理改革力度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但农村学校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客观办学条件的制约,教学质量亟待提高,学校管理存在一些问题,现分析如下:一、现状与问题(一)、校园周边环境差,家长不重视,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不高1、家长重视不够。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家长(特别是少数民族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学习不够重视,平时忙于劳作,普遍很少关心过问子女在校的教育学习状况,加之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自身素质不高,即使想关心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大多失于偏激;学生家长住址分散,部分学生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家校联系困难,往往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甚至有时反而干扰了学校、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了种种不应有的思想障碍和工作阻力,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现在好多人都把眼光盯在了学校管理上,其实这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管理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学校家长过分重视知识教育,忽视对学生品德习惯的教育,对学生只要考试分数,家长对学生怎样做人的教育弱化了,部分学生因为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不思教育,“留守儿童”缺少家长的管教,任其自由发展,学生思想也失去约束,生活也出现了畸形的心里。(二)、农村学校师资队伍水平弱化1、师资水平不高。学校近年招聘的新教师多,新招聘的教师由于专业不对口,教学态度不端正,勤学业务的自觉性、主动性较差,存在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思想,知识蜕化、素质薄弱,教学方法陈旧,还是原来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效益低下,致使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学习能力差,知识面狭窄。有几名能力较强的教师,一个又一个地调走了,本来我校师资水平结构和年龄结构就不协调,这样一调,师资水平结构就更不平衡了。教学好的老师走了,校与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差距拉大,从而导致学生择校现象的发生,目前我校是好的教师走了,好的学生跑到了县城学校读书,择校生越来越多,我校教学质量逐步走向了低谷。教师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大师级人才和领军人才数量亟需增加,高水平人才缺乏仍然是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瓶颈;2、中层领导管理水平存在一定问题。我校师资贫乏,部分中层干部任职时间不长,外出学习培训学习太少,所以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能力经验不丰富,办学思路不清晰、缺乏质量意识,仅以维持代替管理,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求学校相安无事,不求提高学校品位,失去质量目标和竞争意识,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信心不足,教学常规全程管理的力度不够,平时检查注重教师常规资料是否详细完整,忽视了对教师教学全过程的深入了解和监控,不能指导和督促教师为提高教育质量而自觉完成教学常规工作。(三)、学校管理理念出现偏差管理不到位。1、制度建设重在应付检查。在完善制度的过程中,制定的制度没有适用性、操作性、没有科学性,有的甚至照搬他人制度,改头换面成了自己的“新”东西。这种新东西除了没有自己的特色外,更多地没有针对性,不能解决本校管理工作中的新问题,虽章目俱全,建制详实,但如同白纸一张。有的制度制定得比较详实周密,但执行不力,只是做做样子,日子久了,制度几乎不“存在”了,没有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和功效。这样再健全的制度也如同白纸一张,和没有制度是一样的效果。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不在制度本身的完善程度,而在于制定贯彻落实制度的管理层面,人是最关键的因素。所以,培养管理者,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比完善制度更为重要。2、注重形式不讲实效目前,各种检查十分频繁,学校这种工作还没有落实好,那样的检查又来了,学校怎么办?只有把精力放在资料建设上,应付各种检查,这样就出现了后遗症,学校拼命地做各种资料,各种记录中有实实在在做了的,也有根本没有做的虚假资料,这样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管理者学坏了,老师也学坏了,同时也学聪明了,平时工作做得好不好不要紧,只要在资料上下功夫就行了。这种应付形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