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思考【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应在明确课程归属和性质基础上,努力实现从历史教材体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的转变,从以陈述历史为主转变为史论结合并以论述历史为主,以变被动为主动,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达成教学目标。【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吏纲要课程教学思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是“05”新方案确定的4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一。在充分肯定“纲要”课教学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又看到,其整体教学质量并不尽如人意。探寻制约“纲要”课教学水平提高的诸多因素,可以发现有两大困扰。一是课程内容多与教学时数少的矛盾特别突出。按“05方案”规定,“纲要”课是2学分,按1学分18课时计为36学时,按1学分16课时计则为32学时,再按要求拿出4~5学时用于社会实践教学,实际课堂教学仅剩27—3l学时。而教材内容包括10章3个“综述”,上下限时间跨度170年。如以30个课堂教学学时计算,平均每章(含“综述”)2.5个学时都不到。二是课程内容与中学历史课内容重复的程度特别严重。“纲要”课教材作为“马工程”的成果,其教学目标、逻辑思路、编写体例、内容组合等方面的创新性和独特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它毕竟是以历史为基本素材,必须较完整地反映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的进程,因此,其内容不可避免地与中学历史课内容严重重复。总结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要破解这两大困扰,使“纲要”课以新的面貌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从根本上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必须特别解决好以下三个重要问题。一、牢牢把握“纲要”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归属定位,在课程认知上确立兼具历史与思想政治理论双重性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的观念课程的性质与定位使每一门课程都因自身特有的内在规定性而与其他课程相区别。所以,弄清楚课程的属性,是搞好课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要保证“纲要”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首先必须明确其性质和定位:这是一门什么课。“纲要”课之所以是兼具历史与思想政治理论双重性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的一门新课程,其主要依据,一是“05”新方案本身。因为此方案的名称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而“纲要”课则是该方案所确定的与“概论”课、“原理”课和“基础”课并列的4门高校主干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也就是说,“纲要”课在归属上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历史课。这一点在现行“纲要”课教材中也有明确表述。二是“纲要”课的教学目的。现行教材指出:要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简称“两个了解”、“三个选择”(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提出第四个选择,即“选择了改革开放”)。可见,“纲要”课教学目的的重点,是思想政治教育,而非一般性历史教育。换言之,大学生学习“纲要”课,最重要的就是要接受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宣传教育,坚定在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显然,这样的学习目的,与一般历史课是大有区别的,它不仅是在一般历史课学习基础上的升华,而且意味着对大学生应有的更高层次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因此,尽管课程的名称和内容都是“历史”,但在“05”方案架构下,在课程学习目的确定无疑的情况下,“历史”只是一个载体和平台,真正的落点是思想政治理论,即从历史角度人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认清和把握课程性质与定位,相应地对任课教师的学识与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也为教师上好课打开了新的视野,提供了新的契机,还能以新的课程面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教学过程产生新的期待,从而有助于消除学生因先人为主而产生的排斥和抵触情绪。这对凝聚“课堂人心”可以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二、以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为导向,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努力实现从历史教材体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的转变既已明确“纲要”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定位和目标,要使之在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就需要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使课程的历史教材体系转变为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