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铜山山区经济林发展策略的思考摘要:通过对铜山山区经济林产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下一步发展依靠科技、培植龙头企业、加大多元投入、加强科学规划等应对策略,以为铜山山区发展经济林产业提供借鉴。关键词:铜山山区;经济林;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策略铜山县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和淮海经济区中心,环抱历史文化名城徐州,是一个城郊型大县。地处北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为14.8℃,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850mm,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2414h。无霜期较长,年平均无霜期205d,土壤以粘壤土、山红土为主,土层深厚,pH值<7.0,中性或微酸性,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全县总面积1877km2,其中低山丘陵面积4.80万hm2,可耕地面积2.73万hm2,涉及14个镇31.42万人,占全县总面积及总人口的1/4,占全市丘陵山区面积及可耕地面积的1/3。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省、市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铜山县山区经济林产业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1铜山山区经济林发展现状1.1面积、产量、产值快速增长“十五”以来,铜山县年均新增山区经济林面积1000hm2左右。到2009年3月,全县山区经济林总面积已逾6666.7hm2,其中桃2416.3hm2、杏949.5hm2、石榴917.9hm2、枣1564.0hm2,其他如苹果、柿、板栗、李、山楂、樱桃、花椒等树种973.9hm2。投产面积占总面积的66.3%,年总产量4.46万t,总产值8915万元。1.2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名特优新品种数量快速增加铜山山区经济林树种品种繁多,其中主栽树种10个、主栽品种40多个,如二铜皮、大青皮、大马牙、三白、泰山红等石榴品种;白凤、早凤王、加纳岩、新川中岛、中华圣桃、莱山蜜、春雪、金童系黄桃等桃品种;凯特杏、金太阳、金福杏、麦黄杏、玉杏、梅杏等杏品种;沾化冬枣、圆铃枣、金丝4号、梨枣等枣品种;大金星、小金星、大棉球、敞口等山楂品种;富士、美国八号、藤木一号、嘎啦等苹果品种;另外还有柿子、李、板栗、樱桃、核桃、花椒等树种品种。目前,已呈现大众品种比重下降,名特优新经济林品种,特别是干果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名特优新品种面积已占总面积的90%,设施栽培面积也逐步扩大,目前已33.3hm2有余。1.3财政资金扶持力度逐年加大铜山县“十五”以来,逐年增加资金投入,仅农业开发资金就投入800多万元,其他财政资金500万元,开发丘陵山区逾1333.3hm2,建成了一批优质林果、花卉苗木等农产品生产基地。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1.4初具产业化规模近年来,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铜山经济林产业化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涌现出一批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民建立一定利益联系的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10多个;二是建设了一批特色突出的专业化基地,即以三堡、房村徐庄、大许、柳新等镇为主的黄冠梨生产基地;以刘集、汉王、柳泉、利国等镇为主的优质桃生产基地;以大彭、汉王、张集、茅村等镇为主的葡萄生产基地;以柳泉、茅村、伊庄等镇为主的枣生产基地;以大彭、汉王、柳泉等镇为主的石榴生产基地;三是开发了一批名优新产品,如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黄冠梨”、“二铜皮石榴”、“徐香蜜葡萄”;四是带动了一批农户致富,全县以不同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增收户均超过千元。县镇两级政府进行规范引导和技术指导,为农户提供科技推广、市场信息、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服务。2铜山山区经济林产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2.1管理粗放,产品单产和优质果品率低主要表现为生产管理没有严格按标准化要求进行,重造轻管,单产低而不稳甚至绝收。一些主产区使用化肥和农药控制不严,使一些经济林果品的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品质下降。目前,山区优质果品率不到果品总量的70%。2.2产业化程度低,二、三产业滞后丘陵山区开发仅仅局限在生产基地建设上,在种养业初级产品的提供上,农民增收主要途径是种、养殖业。同时生产仍偏重于一家一户式的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信息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产后商品化处理率低,特别在产品贮藏、加工方面还刚刚起步,附加值低。2.3配套基础设施较差铜山县丘陵山区面积大,经济基础条件差,发展缓慢,资金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