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路径 (2016 年版) 一、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ICD-10:C90.0,M97320/3)。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黄晓军等,2015年修订)、《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International Myeloma Working Group updated criteria for the diagnosis of multiple myeloma》(2014)。 (一)化验检查项目: 1.血细胞计数及分类;肝肾功能、血钙、β2-微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及轻链定量、血清/尿蛋白电泳、血/尿免疫固定电泳;出凝血;感染相关标志。 2.骨髓检查:形态学(包括组化)。 3.流式免疫分型。 4.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FISH(IgH重排、17p一(p53缺失)、13q14缺失、1q2 1扩增;若FISH检测IgH重排阳性,则进一步检测t(4;14)、t(11;14)、t(14;16)、t(14;20)等。 5.骨髓活检、免疫组化。 6.全身骨骼片或CT或PET-CT。必要时行肾活检或髓外肿块活检。 (二)诊断标准 1. 活动性(有症状)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标准 (需满足第1条及第2条,加上第3条中任何1项)。 (1)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10%和/或组织活检证明有浆细胞瘤; (2)血清和/或尿出现单克隆M蛋白; (3)骨髓瘤引起的相关表现。 ①靶器官损害表现(CRAB) [c]校正血清钙>2.75 mmol/L [R]肾功能损害(肌酐清除率<40 ml/min或肌酐>177umol/L) [A]贫血(血红蛋白低于正常下限20g/L或<100 g/L) [B]溶骨性破坏,通过影像学检查(x线片、CT或PET—CT) 显示1处或多处溶骨性病变。 ②无靶器官损害表现,但出现以下1项或多项指标异常(SLiM) [s]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60%; [Li]受累/非受累血清游离轻链比≥100; [M]MRI检查出现>1处5 mm以上局灶性骨质破坏。 2. 无症状骨髓瘤(冒烟型骨髓瘤)诊断标准 (需满足第3条,加上第1条和/或第2条)。 (1)血清单克隆M蛋白IgG>30 g/L,IgA>1g/L(参照NCCN指南2015)或24 h尿轻链≥1 g; (2)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10%~60%; (3)无相关器官及组织的损害(无SLiM、CRAB等终末器官损害表现,包括溶骨改变)。 3.分型 依照异常增殖的免疫球蛋白类型分为:IgG型、IgA型、IgD型、IgM型、IgE型、轻链型、双克隆型以及不分泌型。每一种又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