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典型错例◆典型错题题目:在( )里填上“千克”或“克”。一包大米重 5( ),一瓶牛奶重 500( ),一只香蕉重 150( ),一只母鸡重 2( )。错解:一只母鸡重 2( 克 )。◆原因分析作为物体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多的,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现在的学生实际接触的并不多。而物 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学生未清晰地 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质量观念,对克和千克的实际“大小”未 形成较鲜明的表象,因此学生不能合适地选择应用这两个质量 单位。◆教学建议针对学生出错的原因,借助了一个 2 分硬币和一袋 1 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 1 克和 1 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 1 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表象。课后让学生收集各种不类型的物品,亲自测量或是从物品的包装上找到物品的质量,并用手掂一掂。真正达到对不同质量的物品有感性的认识。物品测量登记表物品名称猜一猜物品质量测一测物品质量掂一掂的感觉◆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 18.2 %◆典型错题题目:在( )里填上“千克”或“克”。一包大米重 5( ),一瓶牛奶重 500( ),一根香蕉重 150( ),一只母鸡重 2( )。错解:一包大米重 5( 克 ),一瓶牛奶重 500(克 ),一根香蕉重 150(千克),一只母鸡重 2( 千克 )。◆原因分析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来称一称,学生并没有清晰的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质量观念,对克和千克的实际 “大小”并未形成鲜明的表象,因此学生还不能合适的应用这两个质量单位。另外还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生活中的物品的质量没有直接的接触和掂量。◆教学建议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表象。如我借助了一个 2 分硬币和一袋 1 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再次感知1 克和 1 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 1 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的观念。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如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介绍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工具。再如,让学生称从家里带来的各种物品。让他们在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实际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重量观念。3.培养估测意识,我为学生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强化训练:◆大样本问卷调查结果:错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