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现代化管理的三个走向从管理走向领导读李希贵的《学校转型:从管理走向领导》,深有感触。校长应该放下自己的身段,从无所不能的虚假角色定位中走出来,与其亲力亲为,不如交给更合适的人操办,遇到攻坚之战,切忌包打天下,要让自己成为团队中共同攻坚破难的一员。校长还要放弃一些运用自如的权力,在学校这个知识型组织里,每个细胞都有着不同的基因,每一次成长的理由都如此多样,包容这些不同,呵护这种多样,就必须躲开那些行政的力量。实现学校的转型,校长必须重新分配管理的精力。一般的管理者都在用绝大部分时间研究如何管理别人而聪明的领导者往往会拿出相当的精力谋划管理自我。管理的全部努力都是为了激发每一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李希贵校长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力恰恰产生于服务,当因为你的服务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的时候,他们往往就成为你的追随者,在你身上也才开始产生领导力,这个时候,你才真正可以称为领导者,而不再是一般的管理者,这样的组织,我们才可以将之称为领导型组织,这是学校管理努力实现的境界,只有改变才有更好。一位有智慧的管理者,除了发挥自己的优势外,还应该最大限度地将激励的任务外包,发挥和运用多元多样的激励主体,以充分激发员工们的积极性和潜能。在学校,最方便、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激励教师的主体是学生。校长们要有意识挖掘来自学生对教师的激励,让学生们的自豪成为教师们的骄傲,学生们的担当成为教师们的欣慰。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如果不能让受教育的一方真正进入角色,没有他们自己的体验、感悟和内化,教育里就没有成长。我们过分夸大了教育的力量,把教育当成挥动在自己手上的感化与惩治的大棒,一厢情愿地把相同的教育强加到不一样的孩子身上,在“都是为了孩子好”的外衣下,我们已经不太在意孩子们的真实感受和千差万别的需求。我们仅仅单方面地看重教师的作用,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责任的压力下,始终把学生裹在手上,一切以自己习惯的方式运行,校园不可能萌发成长的活力。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内心需求,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保持对知识的渴求,是我们在管理中要着力研究的。从态度走向方法我们的教师普遍敬业,对学生有爱心,有耐心,但总感到力不从心,学生成绩提升不明显,对学困生有时也感到束手无策。主要原因是方法比较欠缺,工作中动脑子不够,我们很少研究学生的需求,很少分析学生出现状况的原因,很少探究学生的需求。教师要想从根本改变,必须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