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关键词:农村学校教育现状策略内容摘要:当前农村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美术教育,是提高整个国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制约了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本文就当前农村条件、文化背景以及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认识,针对当前农村美术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工作策略提出几点拙见和看法。正文:伴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小学课改的现状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学得活了,学习兴趣浓了,课堂开放了,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了------审视课堂这些变化的同时,我们又要冷静思考,一些地方为了片面追求成绩效应,仍变着法子搞应试教育的那一套,似乎课改只针对语文、数学课程,美术教育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我认为在方向上没有根本的改变。而美术作为人类的一大社会精神行为,其本质从来就是以审美与实用共存共荣的一门艺术。美术教育也就必须适应于时代的要求,必须为现代化的需求和国家精神文化建设服务,同时为物质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而当前农村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美术教育,是提高整个国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制约了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一、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在新课程的推动下,农村美术基础教育有了一定的变化,但是起色不大,大部分农村学校老师仍将美术课视为负课,有的学校虽然安排了美术课,但是可上可不上,有美术活动任务就上一上,活动一过,学生就再也想不到上美术课,在各级各类美术竞赛活动中,农村学生获奖甚少。严重的是使学生失去一个最重要的培养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因为多数农村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毕业后就不升学了,他们再也没有机会接受应有的美术教育,造成农村人口素质低下,长期以来制约了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针对上述种种现象,我就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做以下分析:(一)教学理念不能彻底转变。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各领域忽视了美术等其它艺术学科的探索。学生往往只通过一些简单方式参加美术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而忽略了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忽视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因为美术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地位不高,又不需要应付考试,从而导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丢弃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培养。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农村教师受教学设施等条件的限制,信息相对闭塞,传统的教学磁场仍强于新课程的理念。因此,在教学理念上:美术教学依然是传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教室是唯一的教学场所,教材是唯一的教学内容,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不能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在农村,小学的美术课堂中呈现出来的现象是:教师只重视单纯的技能与技巧的训练,而轻视美术文化的学习;只重视教师的示范演习,轻视了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美术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导致学生对美术不能够产生持久的兴趣。教育管理者教育意识落后,他们往往只是为了任务而任务,特别是边远学校,为了各自学校的语、数质量在中心学校的排名,几乎都是语文、数学教师包班上课,完全剥夺了学生上美术课的权利。(二)环境条件的制约。农村师资队伍力量严重不足,大部分学校的美术课都由语文、数学老师兼任,缺乏相应的美术学科的教学培训,缺少美术方面的教学理念,更没有及时开展美术学科的教研探索。缺乏相应的教学设施,交通、信息等方面也相对闭塞,尤其是在信息时代下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与城市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差距。(三)评价标准单一,不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传统评价只是学生完成作品,教师一个人给与评价,评价人、评价方式是单一的。以往美术教学评价只强调美术技能技法,而忽略认知和情意。即使是技法部分也只强调训练而已,因此评价的内容也是单一的。多数美术教师的评价忽略了学生在美术学习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注重一些标准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