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导 言一 导言1、 课程定位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 以品德教育为核心, 促进学生社会性进展的综合性基础课程, 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 本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1)基础性 品德与社会是学生社会化的启蒙教育课程。它有计划、 生动活泼地帮助和指导学生参加、 适应社会生活, 促进学生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进展, 突出民族精神的培育, 为学生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2)综合性 品德与社会是在综合原思想品德、 社会、 生活与劳动等学科以及相关的专题教育基础上重新建构而成的。它经过有关学科基础知识的整合, 以及这些知识与学生社会生活经验的整合, 实施公民基本素养教育。它融道德与法制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生活能力培育于一体, 体现学生社会性进展与个性进展的统一。(3)实践性 品德与社会以社会为背景, 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 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 引导学生积极地参加社会生活实践, 使学生不断体验、 领悟道德准则并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2、 课程理念(1)促进学生以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的社会性进展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其社会性进展的核心, 而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则是品德教育极为重要的任务。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促进学生社会性进展, 要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育, 使学生有爱心、 负责任、 守法律规范、 善思考, 为逐步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2)关注、 拓展、 提升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学生的品德形成基于她们对生活的体验、 感悟和认识。课程内容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学生生活的引导, 课程内容要体现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拓展与提升。要让学生走进生活、 走近社会, 用自己的方式观察、 感受、 探究社会。(3)提倡实践体验的学习方式 提高本课程教育的实效性重在内化, 关键在实践体验。本课程提倡主动参加、 实践体验, 在教学中要创设和利用社会生活情景, 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 把体验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结合起来, 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4)实施知、 情、 行统一的综合评价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进展必须实现知、 情、 行的统一。本课程评价要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注重促进学生进展的综合评价。在评价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