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下消化道出血(LGIB)的定义为屈氏韧带以远的肠道出血,包括小肠出血和结直肠出血。LGIB临床常见,占全部消化道出血的20%~30%。•近年来内镜和影像技术快速发展,逐渐发现小肠出血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法和转归均不同于结直肠出血。概念与定义•(一)初步临床评估•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用以评估出血的严重程度、可能的出血部位和原因。同时,应采集病史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消化道出血等相关病史,其中也包括近期是否做过消化道外科手术或者内镜下治疗的病史,以及在便血前是否进行过直肠灌肠等局部治疗的病史。•体格检查应该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精神状态,以及心肺查体、腹部查体等全身体格检查,并应进行肛门指诊。•(二)出血严重度与预后判断•病情严重度与失血量呈正相关。当患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的征象时也提示失血量较大。休克指数(心率/收缩压)是判断失血量的重要指标。小肠出血诊断•(三)小肠出血的诊断•小肠出血曾称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指经过常规内镜(包括胃镜与结肠镜)检查不能明确病因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消化道出血。•小肠出血包括显性出血及隐性出血:显性出血以黑便、便血为主要症状,同时通过检查手段可明确出血部位;隐性出血表现为存在反复发作的缺铁性贫血,便隐血试验阳性,同时通过检查手段明确出血部位。小肠出血诊断•小肠出血的诊治流程图见图1。小肠出血诊断•(1)临床表现:•根据出血的部位、速度、出血量及相关病因,可表现为缺铁性贫血、粪便隐血试验阳性、黑便、血便、呕血或全身循环衰竭表现如头晕、乏力、心悸、晕厥等。•(2)体格检查:•对于怀疑小肠出血的患者,需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及全身体格检查。小肠出血诊断方法•(3)辅助检查:•1)全消化道钡餐造影。•2)小肠造影:包括CT小肠造影(CTE)、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小肠造影(MRE)。•3)选择性肠系膜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4)核素显像(ECT)。•5)内镜检查。•a.胃镜和结肠镜检查。b.胶囊内镜检查。c.小肠镜检查。小肠出血诊断方法•结直肠出血的诊治流程图见图2结直肠出血的诊断•1.结直肠出血的病因•(1)常见病因:•结肠肿瘤、缺血性结肠炎、结肠憩室病、急性感染性肠炎、结肠溃疡性病变、结肠病变外科或内镜治疗术后出血等。近年来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也逐渐成为结直肠出血的重要病因。•(2)少见病因:•结肠血管畸形、Dieulafoy病、放射性肠炎、孤立性直肠溃疡、直肠静脉曲张及物理化学损伤等。某些全身疾病,如肝肾功能障碍、凝血机制障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等也可引起结直肠出血。结直肠出血的诊断•2.结直肠出血诊断方法•(1)临床表现:•典型表现为突然发作的便血,即暗红色或鲜红色血液通过直肠排出,出血量较大时可以伴有头晕、黑蒙、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周围循环衰竭征象。•(2)体格检查:•皮肤黏膜检查,是否有皮疹、紫癜、毛细血管扩张;是否存在浅表淋巴结肿大;腹部体格检查,是否存在腹部压痛及腹部包块;详细的肛门指检。•(3)辅助检查:•1)影像学检查。2)内镜检查。结直肠出血的诊断•(一)支持治疗•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尤其是对于急性大出血患者,应先复苏再治疗。•首先要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循环容量缺失程度、出血速率、年龄和并发症情况,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深静脉置管),给予适当的止血、补液、输血等治疗,以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防止并发症出现。•同时建议尽快启动包括消化、内镜、重症医学、影像及外科在内的多学科协作诊治。治疗•(二)药物治疗•1.小肠出血的药物治疗•出血病变部位不明或病变弥漫,不适用内镜治疗、手术治疗或血管造影栓塞治疗和治疗无效者,可考虑采用药物治疗。针对小肠出血的药物中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和沙利度胺有一定疗效。•2.结直肠出血的药物治疗•常用止血药物有生长抑素、垂体后叶素、蝮蛇蛇毒血凝酶(巴曲亭)等。•(三)内镜下治疗•(1)热凝固治疗。(2)金属夹止血。(3)黏膜下注射。(4)联合方法。治疗•(四)血管栓塞治疗•该法适用于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