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2)VIP免费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2)_第1页
1/5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2)_第2页
2/5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2)_第3页
3/5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汉语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成语体现了化学知识。下列成语中涉及到的主要变化不是化学反应的是()A.百炼成钢B.饮鸩止渴C.铁杵磨针D.火上浇油2.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化学知识的记载,如《梦溪笔谈》中的“信州铅山县有苦泉,…,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等,上述描述中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类型是()A.复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C.离子反应D.氧化还原反应3.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下列化学操作中与“渍”和“绞”相同或相近的是()A.洗涤、捣碎B.浸泡、研碎C.萃取、剪断D.煮沸、过滤4.《本草图经》记载:“不灰木,或云滑石之根也,出滑石处皆有。”其中不灰木是指()A.硫酸盐B.硝酸盐C.硅酸盐D.氯化物5.《本草纲目》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其方法与分离下列物质的实验方法原理上相同的是()A.甲苯和水B.硝酸钾和氯化钠C.乙酸乙酯和乙酸D.食盐水和泥沙6.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与下列分离方法类似的实验操作是()A.苯甲酸的重结晶B.从碘水中提取碘C.分离乙醇和二甲醚D.分离沙子和氯化钠溶液7.明代《本草纲目》记载了民间酿酒的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这里用到的方法可用于分离()A.丙烯酸甲酯和甲醇B.对硝基甲苯和含硝酸的水层C.硝酸钾和氯化钠D.氯化铵和碳酸铵8.“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中对“CaCO3→CaO”的转化进行拟人化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上述转化属于分解反应B.上述转化过程放出大量热C.生成的CaO可作氯气的干燥剂D.CaCO3是水泥的主要成分之一9.出土的锡青铜(铜锡合金)文物常有Cu2(OH)3Cl覆盖在其表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锡青铜的熔点比纯铜高B.在自然环境中,锡青铜中的锡对铜起保护作用1C.锡青铜文物在潮湿环境中的腐蚀比干燥环境中快D.生成Cu2(OH)3Cl覆盖物是电化学腐蚀过程,但不是化学反应过程10.古代造纸工艺中使用的某种物质存在副作用,它易导致纸张发生酸性腐蚀,使纸张变脆,易破损。该物质是()A.生石灰B.草木灰C.明矾D.漂白粉1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活字印刷的泥活字是硅酸盐材料制成的B.制指南针的磁石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C.引爆黑火药后,硫磺燃烧生成三氧化硫D.用树皮造纸过程主要是提取其中的纤维素12.运用现代化学的知识对我国古人的相关工艺进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用粘土培烧制得的红陶,陶器显红色的主要原因是含有Fe2O3、Cu2O等B.用炉甘石(ZnCO3)、赤铜矿(Cu2O)和木炭混合加热制得的合金称为“鍮”,它难溶于硝酸C.用明矾溶液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利用了明矾溶液的酸性D.白酒在一定条件下密封保存越长越香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发生了酯化反应13.我国晋朝傅玄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中写道:“夫金木无常,方园应行,亦有隐括,习与性形。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里的“朱”指的是()A.Fe3O4B.CuOC.HgSD.CuS14.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的《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还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诗词分析不正确的是()A.王安石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的燃放涉及氧化还原反应B.诗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该过程只涉及物理变化C.杜牧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此处的“烟”指固体小颗粒D.曹植诗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这里的能量变化主要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15.对中国古代著作涉及化学的叙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天工开物》中“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里的“石灰”指的是Ca(OH)2B.《黄白第十六》中“曾青涂铁,铁赤如铜”,其“曾青”是可溶性铜盐C.《本草纲目》中“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中的碱是K2CO3D.《...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2)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