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内容提要】 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讨论目前存在两个重大不足。其一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讨论不够,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上分歧严重;其二是有脱离生活实际的倾向,远远没有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讨论中有“经院化、贵族化”的趋势。中国社会进展的实际进程与社会政治稳定的需要,市场经济带来的中国人的“单向度化”,从两个方面制约了哲学家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讨论。这是形成上述不足的重要原因。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路在创新。为此必须加强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原着的讨论,必须下决心面对生活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问题/讨论空间/思想创新 如何评价今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讨论,已然成为学术界热烈议论的话题。从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失去往日的繁荣,日益被边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原因是什么?哲学家本人自然要对此负责,但“人是环境的产物”,依我看,这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处的环境有关。这些年来它一直生活在夹缝之中,哲学家的人格被扭曲,空间也因此而被压缩,讨论陷入困境并不在情理之外。造成困境的原因虽然有客观的一面,但走出困境的希望却在哲学家主观努力之中。从夹缝中走出来,天地宽阔。 一、“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是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讨论的总体状况。“天”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地”是指中国以及世界当前的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要讨论天,也要讨论地,讨论它们的结合——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为解决现实问题作贡献。这是它的主要任务。但是今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讨论在这几个方面做得都不够好,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重新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建构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时代提出的任务。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义语,而且对此深信不疑。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对此很快提出质疑。上一世纪 80年代初我国兴起了一场关于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的讨论,许多哲学家主张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其中已经包含着对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见物不见人的批判。80 年代中期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编写,实践唯物主义思潮崛起,并且很快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基于实践唯物主义新教材体系构想不断涌现,马克思主义哲学面目一新。实践唯物主义思潮的兴起固然与西方国家以及当时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