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中国广州市历次规划及其规划思想的变迁讨论 第一章 城市总体规划民国 21 年( 1932) , 广州市政府公布《广州市城市设计概要草案》, 这是广州建市以来第一部正规的城市规划设计文件。在这之前, 没有正式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历代均由地方长官根据一定的规制进行建设。1952 年, 市政建设计划委员会提出两个都市规划总图方案, 这是建国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最早尝试。1954—1983 年间, 广州城市建设方针经历了 7 次变化, 先后提出了 14个城市总体规划方案, 方案的变化主要在于城市性质、 规模、 空间布局、 专项规划的广度与深度等方面。1984 年 9 月 18 日, 国务院批准了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使之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城市建设进展蓝图。1985—1990 年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进展, 城市总体规划不断调整、 充实、 深化, 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龙头作用。第一节 建国前城市建设计划一、 历代城市建设布局 早在建城之始, 南海郡尉任嚣已十分重视城址的选择。秦三十三年( 前214) , 任嚣在甘溪水道( 即今仓边路所在地) 以西的古番山和禺山上修筑南海郡治棗番禺城( 俗称任嚣城) 。当时咸潮可涌至番禺城下, 任嚣依山傍水筑城, 既可防备外敌入侵, 免受水患, 又便于取得甘溪的淡水。自任嚣建城后, 多年来, 广州城区一直在原城址的基础上逐步扩展, 其中变迁较大的有五次: 一是秦汉之际, 赵佗称帝, 号南越国, 把任嚣城扩大到周长 10 公里的大城, 俗称”越城”或”赵佗城”; 二是三国东吴时期, 吴交州刺史步骘把交州治所从广信迁到南海郡, 重修越城的西半部, 并把城向北扩展; 三是五代时期, 刘袭将禺山凿平, 把城垣向南扩展, 称”新南城”, 并在城内外大建离宫别苑; 四是北宋庆历和熙宁年间, 修筑三城合一, 并向东面和北面扩展, 把越秀山包在城内,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嘉靖年间, 在城南加筑外城。( 见图 1-1-1) 历代城市建设布局有明确的功能分区, 城垣用以保护官衙, 现中山四、 五路以北为官衙区, 商业区多在城外。两晋南北朝期间, 在城西始建佛寺。随时, 广州刺史署设在今广东省财政厅( 唐为岭南道署, 明为广东布政使司署) 处, 现北京路为当年城市的中轴线。随着海上贸易的进展, 唐代在城西现光塔街附近辟建外国商人聚居区棗番坊。宋代, 广州的重要内港是东澳、 西澳。东澳位于今清水濠一带, 甘溪穿城而过, 经东澳流出珠江, 为宋代广州的盐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