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我国当前 MBO 管理者收购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定义: MBO( ManagementBuy-Outs) 即”管理者收购”的缩写。经济学者给 MBO 的定义是, 目标公司的管理者与经理层利用所融资本对公司股份的购买, 以实现对公司所有权结构、 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的改变, 实现管理者以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的身份主导重组公司, 进而获得产权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3.实施MBO的现实意义尽管当前实施 MBO 既有成功的企业, 也有失败的例子, 可是从根本上看, MBO 对于中国企业的改革, 特别是中小型国企的改革, 是有很深的现实意义的。( 1) 利于防止人才流失。中国已经加入 WTO, WTO 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竞争压力是人才的竞争, 因为国外公司比国内企业提供更高的工资和待遇, 特别是用股权制度来吸引人才。国企改革中, 管理者作为企业人力资本的精华部分, 是国有企业中最具有价值的, 在不能提供与国外企业相当的工资和待遇时, 实现 MBO 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否则, 国外公司必定会凭其优越的条件来挖我们的墙角, 会使人才流向国外公司, 也就意味着国有资产的流失。能够说, 实行 MBO 是能够留住人才, 为入世之后的激烈竞争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2) 利于激励和约束管理者以及降低代理成本。实行 MBO 也就是经营者持股, 经营者以合法的形式成为企业的股东, 这虽然没有直接为她们带来收入, 但她们能享有股份收入, 这些股份收入与企业的经营业绩长期联系在一起, 并具有很强的依赖特征, 也就是说, 经营者收入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效益, 企业效益好, 经营收入就高, 反之亦然。因此, MBO 不但是对经营者的激励, 同时也是对经营者的约束。而且, 实施 MBO 后, 成为股东的管理者原本就对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现状相当了解, 在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以后, 必将会着眼于企业的长远进展, 兢兢业业地从事经营管理活动, 而不是短视地敢于冒经营风险从事腐败活动。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制度在一定范围内也限制了经营者能力的发挥, 在国企改革中若高层管理者经过 MBO 拥有企业的股份, 她们既是股东又是管理者的双重身份结合在一起, 从而能实现经营者目标与所有者目标的统一, 消除所有权与经营权的2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分离所形成的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大为降低代理成本与经营风险, 并弥补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的不足。( 3) 有利于解决政企、 政资不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