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津大学部分校史展览解说词 第六部分(1951-1952) 定名天大,薪火相传 获得新生的北洋大学,开始了为新中国服务的历史征程。1950 年 6 月,全国第一次高等教育会议后,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的急需,中央开始对各级学校进行调整。1951 年 8 月,经过充分的准备酝酿,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为天津大学,其校庆日仍沿袭北洋大学建校之日。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两校合并前的基本情况:北洋大学经过解放后的初步改造,实行校、院、系三级管理,共有两所学院,12 个系,教师179 人,大部分教授毕业于国外知名大学,是所在领域的顶尖专家。 这一位是物理系胡刚复教授。他不仅是我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一流的物理学家,吴有训、严济慈、钱学森、李政道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师都是他的学生。 这位是冶金工程系魏寿昆教授,中科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冶金物理化学专家,被誉为“中国冶金物理化学的一座峻峰”。 这位是纺织系张朵山教授,我国高等纺织教育的奠基人。北洋大学的纺织系,正是在他的建议与筹划下,于1947 年建立起来的。 机电工程系主任刘锡瑛教授。建国后,历任北洋大学教授、校务委员会主任,天津大学副校长,是新中国成立后北洋大学的第一任主要负责人。 机械工程系主任潘承孝教授,汽车和内燃机专家。也是天津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史绍熙教授的老师。 这是合并前,北洋大学和河北工学院的旧址校门。两所学校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相近咫尺(北洋在河北区丁字沽,河北工学院在河北区元纬路),而且系科设置相似,教师相互兼课来往频繁。1951 年8 月1 日,教育部签发了两校合并的文件,同年9 月 26 日,在元纬路南院大礼堂举行了成立暨开学典礼。 合并后的天津大学,共有11 个系,教职工703 人,在校生1953 人。在学校按计划开展调整与巩固工作时,为了明确和强调天津大学与北洋大学的传承关 2 系, 学校专门向中央教育部呈文《关于天津大学校史计算方法及校庆日的计算问题》 ,暨天津大学的前身是北洋大学,成立于1895 年 10 月 2 日,这个报告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批文。 1952 年初,教育部决定对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津沽大学进行调整,天津大学的理学院并入南开大学,南开大学和津沽大学的工学院并入天津大学。 这就是当时三校调整的相关文件,在这份文件中,同时作出了天津大学由西沽迁往七里台另建新校舍的决定。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张照片是当年5 月 26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