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泥鳅苗成活率低的原因及对策,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泥鳅苗培育池的条件太差。调查中我们发现,大约有一半以上的鳅苗池条件很差或相当差,表现为单个池的面积太大,或水体过深,或因长年失修淤泥深厚等等。由于面积大,风浪就大,嫩弱的水花鳅苗在近岸风浪的拍击下会有部分损失;由于池水过深、淤泥又厚,水温回升很慢,泥鳅苗易沉底死亡或形成僵苗。对策是选用单池面积 3亩以下、底泥厚度不超过 20厘米的泥鳅池作培育池,放鳅苗时的水深控制在 30-50厘米左右。 2、泥鳅池中敌害生物太多。由于有相当多的泥鳅池没有清塘,或清塘不彻底,或用的是已经失效的药物,或在注水混进了野杂鱼的卵、苗、蛙卵等敌害生物,它们与泥鳅苗争饵料、争氧甚至残食泥鳅苗。对策是必需严格彻底清塘消毒,用刚出窑的块状生石灰清塘效果较好;注水时一定要在进水口加双层眼网布拦截敌害生物。 3、泥鳅苗池中的残留毒性大。由于清塘时药物用量大、水温又较低,药力尚未完全消失,或由于施用了过量的没有腐熟或腐熟不彻底的有机肥作基肥,导致底层水中缺氧或有毒有害物质浓度偏高,造成刚放入池的泥鳅水花苗大批死亡甚至全军覆没。对策是掌握恰当的施药、施肥量,放苗前在池中架小网箱或打一桶中、下层池水放入少数泥鳅苗先试水,若这些试水泥鳅苗在4-8小时内无异常反应可以放泥鳅入池。 4、放苗不合理。比较多见的现象是放苗密度求高、放苗时间求早,有时还将不同批次的泥鳅苗同放一池或将不同品种泥鳅苗也同放一池。有时又忽略了调节温差等细枝末节。对策是根据泥鳅池条件、不同品种、当地的气候变化规律以及生产管理水平放苗。“贪多”的结果往往是泥鳅苗长得慢、还易暴发疾病;“贪早”也常因强寒潮的袭击造成重大损失。此外,切忌在大太阳下放苗,否则可能出现气泡病;也不能把几批苗或几种苗同入一池,否则会出现大苗吃小苗、强苗吃弱苗的现象、而且培育出来的泥鳅大小悬殊、规格参差不一;外购泥鳅苗放养时一定要“调温”,勿使温差超过 2℃,否则也易造成大量死苗。 5、缺乏适口饵料。不少养殖户没有重视施肥培水,或者虽然施了基肥但因施肥时间与泥鳅苗下塘的时间衔接得不好,泥鳅苗下塘后因缺乏食物被饿死或长得不好。对策是:(1)泥鳅苗池在冬闲时彻底干塘,经受日晒和霜冻。这样做有利于消灭敌害生物(如黄鳝、蛙类、昆虫等),有利于池底有机物的分解,有利于培肥池水;(2)根据泥鳅苗池的底泥厚度、肥料种类、水温等情况确定合适的基肥施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