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2011年2月19日上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所有政治局常委都参加了开班式。胡锦涛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论断。此后的2011年5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又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这次会议指出了“三个事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对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011年7月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会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应对当前的社会变革,妥善处理好各类社会矛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新要求。随后的7月上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的重点。在这里分四个大问题来探讨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一,讲一下全面理解深刻把握社会管理的基本内涵。二,讲一下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时代背景和无重大意义。三,讲一下努力完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四,讲一下切实抓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一、全面理解深刻把握社会管理的基本内涵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要看其经济总量,也要看其社会是否充满活力,是否和谐稳定。评价一个执政党的执政业绩不仅要看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率,而且要看其社会管理的质量和水平。60多年前,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历史的提问曾庄严宣告:“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他们做到了。60多年后的今天,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历史又一次提问:我们已经建设出一个“世界第二”的庞大经济体,我们能否同时建设出一个稳定有序、公平正义、幸福平安的和谐社会?这一提问应该说破题时间还不算太长,但破题之法已经找到,这就是社会管理创新。从去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班以“社会管理创新”为主题到“去年两会”上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议案提案被高度聚焦,十二五规划设立专篇,中国共产党人开始走上了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征程。研究和探讨社会管理创新,首先必须从社会与社会管理无的内涵入手1、社会管理的含义社会管理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管理主要集中在社会治安、信访和公共安全上,主要目标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广义的社会管理除此之外,还包括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的管理,可以说是对整个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管理。从以上的分析出发,我们对社会管理的科学内涵作一个简单概括:社会管理是指党委、政府以及其它社会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框架内,对社会领域各方面进行服务、协调、组织、监控的过程和活动。那么社会管理这个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呢?社会管理是在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第一次提出来的,《决定》的第七部分第三个问题的标题就是《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到了党的十七大社会管理的内涵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十七大报告第八部分是专门讲社会建设的,这部分的第六个问题就是《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报告首次提出了三个最大限度,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班讲话中,无又重申了这一点。十七大以后,社会管理理论并没有太大的发展,我们现实的理论体系中,没有一块专门的知识体系能够和社会管理相对应。社会学教材里面,也没有社会管理这一章,它的基本概念、内容都没有。去年2月,中央举办省部级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研讨班以后,社会管理成为理论热点。北京市率先推出了加强社会管理的文件,六中全会召开后,社会管理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2、新型社会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目前,我们要加强和创新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社会管理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有以下五点:第一,从管理主体看。新型社会管理的主体广义上包括党和政府、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这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