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学特性(一)种类和病毒分型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引起的丙型肝炎曾被称为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PT—NANB).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包膜,直径约 55〜65nm。基因组为单正链线状 RNA,长度约为 9.5kb。基因组由 5'端非编码区(5'UTR)、编码区和 3'端非编码区(3'UTR)组成.5'端非编码区是 HCV 基因组中最保守的序列,是设计诊断用 PCR 引用的首选部位。编码区仅含一个长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一个大分子的多聚蛋白前体。该前体蛋白在病毒蛋白酶和宿主信号肽酶的作用下切割产生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病毒的结构蛋白包括核心蛋白 C 和包膜蛋白 E1、E2。非结构蛋白包括 NS2、NS3、NS4a、NS4b、NS5a 和 NS5b。对于 3'端非编码区的功能尚不清楚,可能与病毒复制有一定关系。根 据 HCVNS5 区 基 因 序 列 的 同 源 性 , 可 将 HCV 分 为 6 个 基 因 型 ,11 个 亚 型 , 即1a、1b、1c、2a、2b、2c、3a、3b、4a、5a、6a。其中,欧美流行株多为 1a、1b、2a、2b 和3a;中东地区以 4a 为主;亚洲包括我国以 1b、2a 和 2b 亚型较为多见.(二)来源1989 年,美国学者 Choo 等应用了分子克隆技术在实验室感染 PT—NANB 的黑猩猩血浆中首次获得了病毒的 cDNA 克隆,测定了约 70%的 HCV 基因序列,并利用这些基因表达的蛋白质为抗原,检测到 PT—NANB 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此后,又获得了来自 PT—NANB 患者血清的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从而确定了 PT-NANB 的病原体,并将命名为丙型肝炎病毒。1991 年,国际命名委员会将其归类为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三)传染源主要传染源为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 HCV 携带者。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有更重要的传染源意义。(四)传播途径传播途径主要为输血及血制品传播.此外,亦可通过非输血隐性途径的微小创伤、性接触、家庭密切接触及母婴接触进行传播。(五)易感性人群对 HCV 普遍易感染,同性恋、静脉注射者及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为高危人群。(六)潜伏期急性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1〜3 周,在外周血可检测到 HCVRNA。通常,潜伏期为 2~26 周,平均 50d;输血感染者的潜伏期较短,约为 7〜33d,平均 19d。出现临床症状时,仅 50%~70%患者的抗一 HCV 阳性,3 个月后约 90%患者的抗一 HCV 阳转。(七)剂量一效应关系目前,尚未见有 HCV 对人体准确感染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