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1 略论儒学视野中的诗意心境【内容提要】在中国古代儒学视野中,诗意心境是以“乐” 、“悠然心会”、“和融莹彻”等肯定性情绪为基本内容的人生体验。儒学解读诗意体验的基本视角是“去私欲”和“泛爱众”。前者强调诗意同个体物欲的对立,后者重视诗意与群体关怀的同一。“去私欲”有重要的实践批判意义,但在理论上失于粗陋; “泛爱众”不乏历史魅力,但在整体上已经不能再用于解释现代人生诗意的生成。诗意心境是主体对诗意性生活的感受。 在中国古代儒学视野中, 它是以“乐”、“悠然心会”、“和融莹彻”等肯定性情绪为基本内容的超功利超道德的人生体验。原典儒学的“孔颜乐处” 、“曾点之学”被后世儒家极力推崇,充分表明诗意心境在儒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儒学解读诗意心境的基本视角是:“去私欲”、“泛爱众”。本文试就孔、孟、朱、王的有关观点略论儒学诗意阐释学的历史及其内在的意向结构。一——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2 《论语》重“乐”,有关“乐”的实质和发生的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强调作为诗意心境的 “乐”不受低劣的物质生活待遇的影响。孔子既赞颜回单瓢陋巷不改其乐① ; 又说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在其中②。这实质上指认了在个体意义上诗意心境与物质功利的不相关性: “乐”不来自于物质生活功利享受,而另有其源③。其二是认为“乐”来自于“仁”,或者说乐的产生和存在要依据“仁”。“人而不仁,如乐何 ?”④“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⑤何谓“仁” ? 孔子的回答是“爱人”⑥,也就是“泛爱众”⑦。孔子论“乐”从最原初的层面上肇启了后代儒学解读诗意心境的思维模式。这一模式的最基本的规定是:在讨论诗意 (“乐”)与个体功利需求的关系时只着眼其对立的一面,在讨论个体诗意心境与群体需要的关系时又只强调其同一的一面。所谓“私欲” 即个体对物质功利的需求。恶劣的私欲源于逐利者心里物质功利同“乐”之间的直接同一。两者本不直接同一, 确认两者直接同一, 并按此直接同一性去实践, 企图以功利的获得来直接生成诗意,恰恰导致功利对诗意的破坏,导致功利与诗意的对立。因此,逐利者的直接同一观是对诗意和功利两者关系的误读。孔子看到了此种情——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3 形,他提出两者的不相关、 不同一, 就是针对现实生活中逐利者们心理的误读性同一,要求去掉由这种“误读性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