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盐类的水解》典型教学设计研究【课程分析 】通过盐类水解概念的引出、讨论,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并由此加深对特殊的弱电解质——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的理解,由此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形成规律,运用规律的能力。从演示实验中观察到现象:本是中性的水溶解了组成不同的盐时,溶液的酸碱性会略有不同。接着从分析中得出结论,这种现象是由盐类水解反应决定的,即某些盐的离子接受了水电离出来的H+或 OH-,而促进了水的电离。由此意识到,本质决定现象,现象是本质的具体体现。【学情分析 】根据已学的有关内容,学生对盐类物质、溶液的酸碱性、弱电解质的电离等知识已经比较熟悉,具备了学习本节内容的知识前提。但是要明确不同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本质原因,以及建立盐的水解平衡,对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因此,在课堂上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并设法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使学生在理论分析,总结规律的一系列活动中,获得极大的学习乐趣,由此喜爱化学。【设计思路 】根据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指导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教师的导向性信息引导下自主探究,互相讨论,学会分析,学会归纳总结。因此,本堂课是按照三个认知层次进行的设计:第一,实验探索,认识现象。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盐类物质入手,导入新课,然后将课本中的演示实验 : 用 PH 试纸分别测 NaCl、Na 2CO 3、NaHCO 3、NH 4Cl、Na 2SO4、CH3COONa 、(NH 4) 2SO 47 种盐溶液的 PH 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使学生感性认识到不同盐溶液的酸碱性不同的现象。第二,分析现象,把握实质。在这一认知层次,又分为了三个学习活动,先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推理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利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几种常见的盐溶液,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其本质;然后让学生通过以上分析及结合课本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盐类的水解的概念;最后是分析归纳所学内容,形成盐类水解的规律。第三,深化知识,拓展提高。学到这里,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盐类水解的概念和实质,需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盐类水解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加深学生对盐类水解的知识的理2 解;为提高学生的能力,设计了“学以致用,强化练习”这个层次,通过几个典型题目的练习,使学生最终能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整堂课设计以教师的诱和学生的学为主线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