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参照“中医对孤独症的认识及治疗现状”(郭晓琳,中医儿科杂志,2010年)、“中医对孤独症的认识及治疗现状”(刘振寰,中医儿科杂志,2009年)拟定。 主要症状: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少语,无语,喃喃自语,语言重复,发声怪异,吐字不清,言语难以理解);社会交往障碍(眼不视人,目光回避,不愿交际,孤僻独行,自我封闭);特殊行为表现(动作怪异,姿势奇特,动作刻板重复,兴趣狭窄,迷恋物品,行为定式,感觉迟钝)。或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 次要症状:急躁易怒,胡言乱语,夜不成寐;表情淡漠,神志痴呆,喃喃自语,口角流涎;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囟门迟闭,骨骼肌肉痿软,智力低下;数岁不语,神疲乏力,面 色 白 ,肢 冷 或有 自汗 。 2.西 医诊断标准 参照儿童 孤独症ICD-10 诊断标准。 (1)3岁以前 就 出 现发育异常 或损 害 ,至 少表现在 下列 领 域 之 一: 1)人际沟 通 时 所 需 的感受 性 或表达 性 语言; 2)选 择 性 社会依 恋或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 3)功 能性 或象 征 性 游 戏 。 (2)具 有 以下1)、2)、3)项 下至 少六 种 症状,且 其 中1)项 下至 少两种,2)、3)两项下各至少一种: 1)在下列至少两个方面表现出社会交往能力实质性异常: ①不能恰当地应用眼对眼注视、面部表情、姿势和手势来调节社会交往; ②(尽管有充分的机会)不能发展与其智龄相适应的同伴关系,用来共同分享兴趣、活动与情感; ③缺乏社会性情感的相互交流,表现为对他人情绪的反应偏颇或有缺损;或不能依据社交场合调整自身行为;或社交、情感与交往行为的整合能力弱; ④不能自发地寻求与他人分享欢乐、兴趣或成就(如不向旁人显示、表达或指出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交流能力有实质性异常,表现在下列至少一个方面: ①口语发育延迟或缺如,不伴有以手势或模仿等替代形式补偿沟通的企图(此前常没有呀呀学语的沟通); ②在对方对交谈具有应答性反应的情况下,相对地不能主动与人交谈或使交谈持续下去(在任何语言技能水平上 都 可 以发生 ); ③刻 板 和重 复 地使用语言,或别 出心 裁 地使用某 些 词 句 ; ④缺乏各种自发的假 扮 性游 戏 ,或(幼 年 时 )不能进 行社会模仿性游 戏 。 3)局 限 、重 复 、刻 板 的兴趣、活动和行为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