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设计方法初探 一、居住区道路交通综述 1 、居住区及其用地构成 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一般由若干个小区或者多干戈组团组成。居住区用地分为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公共绿地四类。 2 、居住区道路交通 居住区道路分为车行道、人行道和非机动车到三种;其组织方式有人车混行、人车分流和人车部分混流三种,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采用的组织方式受城市规模现状、居住区发展定位、住区自然环境和发展历程制约,但是总的说来在当今世界的居住区规划中有多种道路组织方式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选择和组织方式,对于目前我国居住区规划的道路组织,人车共存和人车部分分流两种人车道路组织方式仍比较普遍。 二、现代居住区道路交通设计 1 、现代城市规划的缘起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和柯布西耶的“光明城”一同拉开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序幕,此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工业城市、带形城市、广亩城市、有机疏散理论等工业社会时期的经典理论和后工业社会的新城市主义、紧凑城市、生态城市理论等,期间《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和《北京宪章》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做了三次不同时代的总结。 现代规划理论的发展,对城市居住区及居住区交通规划的发展起到了先导和理念引导的作用,如在英国上世纪上半叶的新城规划就明确提出了人车分行的居住区规划形式。 2 、现代居住区规划发展 现代居住区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发展是同步, 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开始经历了柯布西耶的“居住单位”、佩利的“邻里单位”理论,随着城市汽车的发展,并成为了城市中的交通的主导者的时候,人们为了在失落的城市中找到人对城市的主体地位,“邻里单位”单位理论在美国演化产生“雷德伯恩体系”、日本演变成“近邻住区”、和荷兰的“温奈尔福法则”等;从现代居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发展中可以看出,主导或者说引起人们对居住区规划的关注的主要原因就是城市汽车尤其是小汽车对人的生活造成的极大的影响。 3 、现代居住区交通规划与设计发展 道路交通作为居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居住区的结构骨架,其发展经历了“人车分行”、“人车混行”、和“现代人车共处”三个阶段;早期的“人车分流”这个概念来源于西方国家。最早可以追溯到 1 9 世纪末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