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为什么会有人第二章复制基因第三章不朽的螺旋圈第四章基因机器第五章进犯行为第六章基因种族第七章计划生育第八章代际之战第九章两性战争第十章你为我搔痒,我就骑在你的头上第十一章觅母:新的复制基因第十二章好人终有好报第十三章基因的延伸_ 、八 、, 前言我们都是生存机器,作为载运工具的机器人,其程序是盲目编制的,为的是永久保存所谓基因这种禀性自私的分子。第一章为什么会有人我们从简单的定义开始。想象一种动物,它采取了某种行动。如果这一行为的结果是牺牲自己的利益,成全了其他同类动物的利益,我们称这种行为为利他行为。若恰好相反,则称为自私行为。所谓的“利益”是指“生存的机会”。请注意:本书只根据动物行为的结果是降低还是提高对方生存的可能性,来划定行为是“自私”还是“利他”。我们不会讨论动物在做出某种行为时,是否“真的”私下或下意识地抱有相应的动机。在自然界,我们既能看到动物自私的一面,也能看到利他的一面。比如以下几个例子:自私行为利他行为1•黑头鸥会趁邻居不注意偷吃对方的幼崽。1.工蜂为了保卫蜂巢刺蛰入侵者,而刺蛰经常导致工蜂的死亡。2.雌螳螂会在交配时咬掉配偶的头。2•鸟群中的鸟在发现天敌时,会发出警告声。3.帝企鹅为了尝试水下是否有危险,会把身边的同伴往水里推。3•父母生育和养育儿女。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大自然是一个残酷的生存竞技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动物表现出自私的行为很容易理解。那么,如何理解动物明显的利他行为?一个方便的解释似乎是:动物个体可以为了群体的利益牺牲自己,换得群体的繁荣。换言之,在达尔文描述的大自然竞技场当中,参赛单位是群体,而不是个体。个体作为群体的一部分,必要时可以为了群体的利益而自我牺牲。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很遗憾,这种“群体选择论”有两个难以克服的逻辑难题。首先,假设“群体选择论”成立,想象两个截然不同的群体展开竞争。A 群体中的个体有很强的集体意识,一切行动为集体利益服务。B 群体中的个体都自私而短视,完全不顾其他成员的死活。逻辑上,A 群体会战胜 B 群体,它们会发展壮大,直至利他主义占领我们的星球。可是正如我们所见,经过数亿年的演变,动物个体的自私行为在今天依旧大行其道,毫无衰退缩减的意思。这是第一个逻辑难题。其次,我们无法决定哪一级的群体级别才是最重要的,哪一级群体的利益最值得维护。如果说选择在同一物种的群体之间以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