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徽州是指安徽长江以南地区,芜湖、宣城、马鞍山、铜陵、池州、徽州(黄山市)六市,安庆市有时也被认为是皖南,安庆境内的天柱山(古称皖山)为界,认为天柱山以南为皖南。皖南是安徽省重要的经济和旅游中心。沿江工业区蓬勃发展,皖江经济带崛起腾飞,人文景观丰富。皖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主要地区为长江流域,徽州地区为新安江流域。徽州,简称“徽”,古称新安,自秦朝置郡县以来,已有 2200 余年的历史,1987 年 11月,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徽州,溯源追本,这里曾先后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 1121 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除婺源今属江西省外,其余今皆属安徽省)行政版属相对稳定。1988 年 7 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四县(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县)和黄山风景区,总面积约 9807 平方公里,总人口约 147 万。徽州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 1955 年与 1981 年在绩溪县发现的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证,早在六千年前,翚岭(即徽岭)南北就有人类活动,《山海经》载有“三天子都”旧名,亦即今徽地之属。传说公元前二^一世纪以前,本区尚属海滨之地,东南即大海,境内为异族共工氏占据。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以后,西周以前,据《禹贡》天下分九州本区属扬州,即所谓“蛮夷”所属之地。春秋时,公元前 473 年以前属吴;公元前 473 年以后,吴亡属越;公元前 355 年以后,越亡属楚。实际上当时吴、越、楚三国并存,战争频繁,本区被作为拉锯战争之地辖属时有变动。公元前 222 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本区设黟、歙二县,属会稽郡(治三阴,即今浙江绍兴)。楚汉之际属鄣郡(治故鄣,今浙江长兴)此时之歙县包括今歙、休宁、婺源、绩溪、淳安、遂安等地;黟县包括今黟县、祁门、石台等地。楚汉战争之际,本区一度为项羽所占,作为其功臣梅鋗之封邑,不久为汉将陈婴所占,属汉。汉高祖六年(前 201 年)黟、歙属荆国(治今淮南)。十二年(前 195 年),黟、歙属吴国(治今江苏沛县)。汉景帝前元三年(前 154年),黟、歙属江都国(治今江苏扬州)。汉武帝元狩二年(前 121 年),置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设十七城,歙、黟为其二城。元狩六年(前 117 年),立武帝子刘胥为广陵王,歙、黟属广陵国(治广陵,今扬州),汉宣帝五风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