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公元 220 年曹丕袭魏王位,当年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公元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据长江上游地区;222 年孙权在建业(今南京市)称吴王(229 年称帝),据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从此,魏、蜀、吴鼎立局面形成。三国连年征战,263 年魏灭蜀, 265 年司马炎代魂立晋(吏称西晋), 280 年晋灭吴,全国复归一统。但西晋王朝因司马氏宗室争夺中央统治权, “八王之乱”持续十六年的混战,使隐伏矛盾迅速激化,很快导致北方少数民族兵进中原。 从 316 年匈奴贵族建立的政权灭西晋起,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的战乱时期,前后出现20 个割据政权。直到公元439 年鲜卑族政权北魏统一中国北方,方获近百年的相对稳定。534 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继之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581 年隋代北周。在南方,公元317 年西晋琅玡王司马睿在建康(南京市)称帝建立偏安江南的政权,史称东晋。公元420 年以后又历经宋( 420~479 年)、齐( 479~502 年)、梁( 502~557 年)、陈( 557~589)四朝更迭。此四朝与北魏以降的北方政权相对峙,是为南北朝,直到公元 589 年隋灭陈,才再次结束割据局面,使全国重归统一。从东汉末年到隋统一全国近400 年间,是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最纷乱的时期之一,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各民族大融合的一个时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在北方和长江上游地区, 先后有曹魏和蜀汉分别制定魏律和汉律、推行屯田制; 西晋初期改立占田制、 课田制以及对王公官员的限田制,这对抑制土地兼并、 补救战争创伤和恢复社会经济均有一定积极作用。北魏改变鲜卑族风俗、 服制、语言,鼓励与汉族通婚, 加强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 这些改革推进了民族融合, 加快了各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生产、经济的恢复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东晋和南朝时期, 江南地区的生产有较为迅速的发展。西晋末开始的北方战乱,迫使大量汉族农民迁至相对安定的江南地区,总数达70 万人。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被带到南方,广为传播, 使江南火耕水耨的粗放耕作状态大为改变。农作物品种逐步增加, 牛耕普遍推行, 干旱地区采用了北方精耕细作的区种法。同时,还兴建了不少水利灌溉工程,创造了多种作物经营,使农业生产水平迅速提高, 并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生产和经济的恢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