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八章经济区位理论本章教学目标: 主要讲解古典区位理论和现代区位理论的演变发展。本章教学重点: 新古典的区位理论、现代区位理论。本章教学难点: 新古典区位理论的研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本章教学内容: 1.杜能农业区位论( 1 学时)2.韦伯工业区位理论( 1 学时)3.中心地理论( 2 学时)4.现代经济区位论( 2 学时)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 、 杜 能 农 业 区 位 论 的 背 景 与 目 的 杜 能 ( 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1826 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一) 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二) 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 理论前提2 1.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 50 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1)在前述条件下,农业发展分布的空间状态。(2)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对农业部门产生的影响。以最大纯收益为目标,农场的经营类型随到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3.杜能的研究方法“孤立化的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 (土质、 肥力、河流等)而只探讨一个要素 (即市场距离)的作用。也就是不考虑所有自然条件的差异,而只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二) 形成机制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R=PQ-CQ-KtQ= (P-C-Kt )Q式中: R— — 地租收入;P— — 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 — 农产品的生产费;Q— — 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 — 距城市(市场)的距离;3 t— — 农产品的运费率。2.地租曲线在市场(运费为零) 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 极限连结的曲线为地 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农场主选择生产地租 收入最大的农作物, 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 利用的杜能圈结构。(三)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1.基本原理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