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及其对策学校湖北中医药大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医疗保险)姓名李娟学号20120603025【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城乡二元化结构明显,农村中的空巢老人大量出现,他们的养老问题成为了农村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关键词】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对策据人口学家预计,目前,中国老人数量已达1.67亿,如果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到2035年,65岁以上的人群将占到中国人口总量的20%。如此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再加上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农村年轻一代传统的孝道道德观念的下降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不健全等因素,使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存在很问题。一、中国老人养老的生活现状农村“空巢老人”是人口老龄化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一般是指,60周岁以上的无子女或者子女长期居住在较远距离的外地,自己独立生活的老人。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很不健全,在农村,家庭养老仍是主要的方式,这给“空巢老人”的养老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一)农村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与城市老人相比,农村老人既没有退休工资,也没有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极少数人才有),加上农民收入的有限性,很少人会缴纳养老保险金,所以他们年老后无生活来源,经济上完全依赖子女。因为与老年人在生活上存在时空分离,离开农村进入城镇打工或从事其他非农产业的农民,与父母之间的感情纽带变得松弛,带来了子女孝道的下降。即使他们能够坚持孝道,但是控制人口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农村地区也将会逐步形成“4―2―1”的家庭结构,这必将增加他们的养老负担。(二)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照料状况当年老时,大多数父母都需要子女在生活方面予以照顾。但外出打工的子女由于空间上的隔离,对父母提供的各种具体的照料都有所减少。有的家庭,父母得不到子女的照料不说,原本应由子女耕种的土地也留给了老人;如果子女将孩子留给了空巢老人,老人还得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这无疑又加重了空巢老人的生活负担。(三)农村老人的精神慰藉状况在农村,因为经济条件有限,文化程度偏低以及精神需求意识不足等原因,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几乎为零。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水平非常低,加上农村的娱乐设施建设不够,更多的时候他们面临的是孤寂,感情上很脆弱,这严重影响了农村老年人整体生活的质量,使得老人容易产生孤苦、自卑、抑郁等消极情感,即所谓的“空巢综合症”。二、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一)社会的变迁、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改变了原有的家庭关系,改革开放带来了工业大发展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较之在农村种地种田的经济收益而言,效益高低显而易见,加之“身份制”和“户籍制”的松动,使得大量的农村中青年积极向外寻找发展空间,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规模越来越大,造成大量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二)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直接带来了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收入的提高,客观上有利于增强老年保障的经济支付能力;另一方面改变农业单一的生产方式,促使更多青壮年在外寻求更多发展机会。他们离家时间逐渐延长以及业缘关系的强化导致家庭关系松弛和血缘关系淡化,从而推动代际分居的倾向。(三)家庭规模变小,小型化发展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家庭规模的逐步缩小削弱了农村家庭养老的功能。过去,一个家庭一对老年夫妇由三四个儿女一起供养,老人至少与一个成年子女共同居住,但是经过30多年来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三口之家和两口之家成为主要户型。随着子女数量的减少,给老人提供赡养的机会也随着减少,加之很多农村家庭的青壮年在外务工,导致赡养老人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四)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发展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在健康和长寿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咂舌的成就,人口寿命的大大延长,加快了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高龄老人的不断增加,而赡养他们的下一代的年龄也日趋老龄化,当第三代独立生活之后,这两代老人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