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过程综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其内容为:“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1]这一理论是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然而对其形成时间与标志的研究,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见。同时,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不仅对提高党的核心领导能力具有启示作用,还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形成的时代背景1924到1927年的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反革命军事行动,残酷打击、镇压共产党和革命党人,企图消灭共产党,消灭革命。这使得还要不要继续革命、怎样继续革命成为亟待共产党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此时,党内的小部分右倾机会主义者,已然对革命失去了信心,但在总结大革命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共产党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并由此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然而,面对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中国的革命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内“左”倾盲动主义路线忽视我国革命的特殊性,照搬俄国革命经验,主张以城市为中心开展起义,这使得革命力量在大革命之后遭受了进一步的损失。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家、思想家,通过在革命斗争实践中的艰难摸索,逐渐发现了中国具有的特色的城乡关系,即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外无独立内无民主,主要的斗争形势是依靠武装革命,同时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广大的人力物力集中在农村,作为中国人口大多数农民也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此外,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还尚未形成。在不懈的斗争和努力中,党的革命军队和人民逐渐团结和壮大起来,为战胜敌人保证了基本的力量,而此时统治集团的矛盾冲突,更为农村革命提供了机遇。针对这些事实,老一代革命家对首先从农村开展革命的道路展开了深入的实践与探索。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过程然而,任何一条成功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探索经过千辛万苦,在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才建立起来。这一过程笔者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八七”会议后到遵义会议之前为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提出阶段;以遵义会议为转折到抗日战争爆发为进一步发展阶段;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到1939年毛泽东同志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对其进行总结,代表着这一理论最终形成。(一)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提出阶段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一条比较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做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正确判断。1927年9月,毛泽东根据“八七”会议的相关决定,于9日发动了秋收起义,起义爆发后,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攻取长沙的目标没有实现。这也使毛泽东认识到,以当前的实力,在敌人力量集中的大城市与敌人展开争夺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只有将力量集中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才能保持实力,等待时机取得胜利。于是各起义部队会师文家市,这也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拉开了序幕。1927年10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了意义重大的古城会议,会议不仅总结了秋收起义的经验和教训、做出了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决策,也为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打下了基础。由此可见,毛泽东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等重大问题,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而这些也正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枪杆子里出政权”明确表明我们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就要武装斗争,这也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作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2],而农民的迫切需求是土地,因而土地革命势在必行;根据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