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内蒙古传统民居VIP免费

内蒙古传统民居_第1页
1/7
内蒙古传统民居_第2页
2/7
内蒙古传统民居_第3页
3/7
内蒙古传统民居摘要:内蒙古是游牧民族的聚居地,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使得蒙古包这种便于搭建、拆卸和迁移的建筑成为蒙古族的传统住房,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和政治背景的变迁,蒙古族的游牧文化受到大量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他们的生产方式和居住形式发生了巨大改变,汉族文化的逐步融入令这一地区的民居形式呈现了多元化的特点。关键词:传统;蒙古包;民居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8-0020-02从自然史的角度来看,蒙古高原早在百万年前就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草原生态系统――先有绿色植物,后有食草动物,然后有食肉动物,最后才有人类的出现。从考古发掘的研究成果来看,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内蒙古地区就已经有人类的活动,长久以来,相对应的人类的居住建筑也随着他们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发展着。内蒙古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的家园,蒙古包就是游牧文化下的产物,与牧业经济一样呈现出游动、分散的特征。蒙古包,名称源自满语,古时被汉族成为“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包是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在草原特殊的生态环境下,蒙古族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对于适合自己生活的居室,他们经过千百年来的不断实践,终于形成了适宜于当地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的造型独特的蒙古包。历史证明了蒙古包是游牧民族在这一地域持续生存的物质产物,也是草原文化亘古发展的物化载体。蒙古包主体结构由套脑、乌尼、哈那、乌德组成。套脑是由木材做成的天窗,平面为圆形,有四根辐条,呈十字排列,辐条之间的空间就可以用于蒙古包通风采光和气烟排出。哈那是蒙古包围壁的骨架,选用轻质沙柳做成的可张可收的活动网片,便于搬迁。乌尼是蒙古包的顶部骨,起着檩、檐的作用。乌德即蒙古包的门,由框、门槛和门楣组成。套脑、乌尼哈那、三方构件完美结合,构成一个坚固的结构,这种结构除了可以承担竖直方向压力,更重要的是,在草原的大风气候下,它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自身的稳定性。首先蒙古包是圆形的,所以能轻易化解各方向来风的正压力;当狂风吹过屋顶时,由于流体力学中的柏努利原理,风对屋顶产生向上的吸力。这时把蒙古包的套脑打开,狂风对顶部的上升吸力即会被通过陶脑排出的气流所抵消、破坏。蒙古包的制造材料全部取自于大自然。用作结构材料的木料取自蒙古高原广阔的山林,围护结构取自羊毛擀成的毡子,系绳取自驼马鬃马尾搓成的围绳和带子。可见,蒙古包的制造材料全部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蒙古包最适宜于游牧生活的优点是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给千万里长距离的自由迁徙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搭盖蒙古包只需要地面平整即可,其各个构成部件都是独立的,装配简易。历史发展到后期,蒙古包的拆卸和安装非常方便,已经专门属于妇女了。“凡张幕,妇女掌之,以时时迁移,故习熟其事,一转瞬间结构已具”。蒙古包的主要结构都是木质材料,可分根分片,可折叠,收放皆可。拉结蒙古包结构的一般是柔性材料,如围绳、带子,连接时系活结,拆时容易解开。带子一旦解开,围护部分的毡子和结构就自动分离。在紧急情况下,一个人能很快卸完。所有的构建都重量轻、体积小,用骆驼驮运或用车装载都很方便,轻便易行,一般的人家有两三峰骆驼搬运就足够了。蒙古包是古代游牧民族崇天敬天、热爱自然、信守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他们从天际幽远和日月星辰的出没中形成“天圆地方”观念,依此构建居所,而有“天似弯庐”之说,实为弯庐似天。苍天的浩瀚无际,神秘莫测,日月星辰行于其中,时而风调雨顺,时而霜雪雷雨,其变化关乎着草原的盛衰,使他们产生以天为主宰的自然崇拜的宗教观念,天在整个北方民族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力量。他们发明、创制的居所正是这种敬天观念的物质表象。蒙古包的形成也是古代游牧民族认识天体运行规律,利用日暑计时的智慧结晶。他们通过对日出日落的长期观察,按照太阳照进蒙古包的日影计算时间。据蒙古国学者麦达尔考证,从匈奴时代开始,帐幕的搭建总是向着太阳的方向。他的研究表明,当时计算时间最准的为四哈那、六十根乌尼的蒙古包。根据日光照进套脑内外、乌尼、哈...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内蒙古传统民居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