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和三大目标案例回顾大和银行弊案时间:1995 年 7 月 13 日地点:日本大和银行纽约分行人物:井口俊英事件:在 11 年内伪造 3 万多笔的交易记录,隐藏近 11 亿美元的亏损原因与影响:井口身兼二职,既做交易,又监督自己,导致弊案隐藏 11 年之久一、内部控制的理论发展内部控制的概念经过“部分控制论”向“全部控制论”的发展。“部分控制论”认为内控包括经济业务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审计两部分。现在看来,这种认识的缺陷是,内控只与资产管理有关,而与行政、业务管理无关。“全部控制论”克服了这个缺陷,认为控制内容应超越会计和财务范围,渗透到经营的各个方面和管理的全过程。内控目的也不仅是为了保护单位的财产、会计记录的准确可靠、财务信息的及时可靠,更重要的是执行管理政策,提高经营效益和效率。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组织“发起人组织委员会(COSO)”发布报告《内部控制一体化框架》,简称 COSO 报告,奠定了现代内部控制理论基础。1996 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 78 号》,全面接受 COSO 报告的内容,加拿大,英国,南非,法国等国内部控制框架均以 COSO 的报告为模本,COSO 报告成为现代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的基石。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银行组织的内部控制系统框架》也以 COSO 报告为基础。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关于加强证券公司营业部内部控制若干措施的意见》也是以 COSO 报告为基础制定的。二、内部控制的三大目标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首先要理解内控的目的。不同部门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内控会有不同的看法,现代内控理论试图提出能被普遍接受的内控定义,以便满足不同单位的需要。美国审计权威机构 COSO 的定义是:内控是一个受某单位不同层次的人影响的过程,而设计这一过程是为了实现下面三大目标而提供合理的保证。(1)经营的效果和效率(2)财会报告的可靠性(3)对现行法规的遵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参照各国的有关理论,在内控定义中进一步强调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内控的影响,强调组织中的所有各级人员都必须参加内控过程,对内控产生影响。巴塞尔委员会把内控的三大目标分解为操作性目标、信息性目标和合规性目标。操作性目标不只针对经营活动,而且包括其他各种活动;在信息性目标中还把管理信息包括了进来,明确要求实现财务和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内控的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