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公民意味着什么(公民身份从何而来)科目:道德与法治教学对象:六年级课时:第 1 课时提供者:单位: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本课教学内容是公民意识教育,是本单元的起点。对于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讲,他们公民意识薄弱,普遍缺乏公民身份认同和公民意识缺失等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从公民身份和基本内涵这些基本的知识开始。通过本课的自主学习和引导性教学,唤起和强化学生对自己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重视公民意识的自我形成和公民素质的自我提高,深化国家观念,提高个人的公民道德水平和民主意识,养成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的良好习惯。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1•知识与技能:理解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含义,掌握自己所具有的中国公民身份的确认方法;明白公民身份的基本内涵;体会树立公民意识的重要性,懂得如何提咼自身的公民素质。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探究、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懂得运用相关的法律规定去分析些与公民身份有关的情境问题和简单材料,提高阅读与分析材料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强化对自己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感悟公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从感情上热爱自己的国家;从理性上理解作为公民,个人与国家所具有的法律关系;重视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的提高,深化国家观念,养成关心家事、国事、天卜事的良好习惯。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1•认知结构方面。学生在日常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中,可能通过阅读、大众传媒或与成年人的谈话,已接触过“公民”一词,但在认知上一般倾向于“人”的说法,未能在法律上、权利与义务的角度上了解公民的含义。2•情感态度方面。六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前期,心理上的自我意识和独立需求为公民权利意识的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心理基础;但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在情感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尚不平衡,关于公民义务的道理可能对部分学生来说会难以理解。3.由于这一代青少年中有数量众多的独生子女,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义务意识较为浅薄。对他们进行权利和义务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