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硕士文献综述题目农业结构调整理论和难点研究综述年级:2004级姓名:刘锋明2006年11月农业结构调整理论和难点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收集了《农业经济问题》、《中国农村经济》、《山西农业科学》等期刊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理论研究的文献,介绍了有关文献的主要观点和认识,探讨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理论研究农业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九五”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就决定了这次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将在新形势下进行。首先是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部分产品已实现供需平衡,部分商品甚至出现结构性剩余;其次是农业的经营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已从生产领域向产前产后的流通、加工领域延伸,并逐步形成以产业化为主线的经营方式。最后是科技与资本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显著增加。农业增长的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业生产将直接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未来农产品生产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如何把握农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如何突破调整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就成为决定农业结构调整效果的关键因素。近年来,理论工作者从理论上,实践工作者从具体实践工作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现将相关研究综述如下。一、农业结构调整理论依据研究“九五”以来的农业结构调整不仅要调整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还要调整区域种植结构和出口结构等(倪峰2000)。从理论上分析,农业结构调整所依赖的主要是比较利益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叶依广历伟2000)。比较利益理论又叫比较成本学说,是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绝对利益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对外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认为一国集中生产那些国内生产成本较国外最低的产品来出口,以换取那些比国外生产成本低但在国内并非成本最低的产品健康最为有利。在承认比较利益的基础上,瑞典经济学家依莱·赫克歇尔和伯蒂尔·奥林从各国间生产要素禀赋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角度提出了对比较利益理论的另一种说法,称为要素禀赋理论。其基本含义是:一国将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富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比较利益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同样适用于农业结构调整。由于国内各区域之间和各国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农业生产所依赖的农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差异性,存在着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上的差异性,因而也就存在着用比较利益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指导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叶依广历伟2000)。很长时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各个地区的农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区域比较优势没有很好形成,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倪峰2000)认为,之所以长期出现区域结构雷同,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及比较利益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办事。事实上,不仅调整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区域种植结构及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结构需依据比较利益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使不同地区各展所长,充分发挥我国农业优势及区域比较优势;而且各个区域内农产品品种结构的转换和质量结构的优化等,也应以此理论为基本指导,选择最具本地优势的农产品加以重点发展,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并通过市场竞争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1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措施。在市场竞争战略中,低成本和优异性是两个基本战略。根据山西省发展竞争力农业实际,(赵春明2002)认为应采用优异性竞争战略。在主要农产品的竞争力分析中可以看出,山西省主要农产品成本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在成本价格上不具有竞争力。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山西省处于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板块边缘,几大区域板块结合部的特殊区位。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均不在主产区,产品与周边省区相比,在国内市场的地位微不足道。因此,山西省农业发展必须依靠产品优异性提高效益,减少成本高的不利影响。二、农业结构调整相关理论研究1、农村要素市场的研究要素市场的充分发育是健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