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有效课堂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张店区房镇中心学校高猛自我区实施构建自主有效课堂以来,我们按照区教育局的要求,组织中小学认真学习有关理论,积极探索、构建自主有效课堂模式及课堂评价标准,经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反复过程,取得了一定成绩,首先认识到:“自主有效课堂”是一种具有灵动的课堂,所谓灵动的课堂,就是学生必须动起来,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其核心内容是:看学生有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思想,并创造性的落实。看学生是否愿意学、 主动学以及怎么学、 会不会学。 但在“自主有效课堂”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我们认为只有走出这些误区,加以改正,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一、表面热闹,浅层参与新课程倡导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于是,唯“动”唯“活”唯“美”的景观迅速充斥课堂,教师的问题还未陈述完毕,孩子们早已纷纷举手,跃跃欲试,教师的问题信手拈来,孩子们的答案脱口而出;新课程倡导过程体验,辩论、游戏、课本剧便搬上讲台,一招一式惹得满堂喝彩,前仰后合。这样的课堂,学生是动了,课堂是活了,学生参与度不可谓不高,课堂气氛不可谓不生动,但在这繁华与热闹过后,我们禁不住要问:效益如何呢?教师盲目追求提问次数,却产生了大量的无效提问,孩子们回答要么不加思索,要么非此即彼;课堂中学生讲的多了,动的多了,表演的多了,可是思考的却不多,探究的却不多;我们往往将热闹的课堂与成功的课堂划上了等号,却不自觉地忽视了孩子们是否具有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发展,忽视了孩子们习惯的养成、方法的指导和情感的熏陶,忽视了“让学生动起来”除了“激情飞扬、快乐洋溢”外还有“豁然开朗、怦然心动、深得吾心⋯⋯”二、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一时间,秧田式的课桌摆放不复存在,一个问题提出,同学们立即将小脑袋凑到一起,窃窃私语一两分钟, 至于这个问题需不需要合作,合作成效如何,则被教者忽略。教师并没有将一个问题做任何铺垫,也没有给孩子们独立思考的机会,便直接说“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同学们刚开始对话,老师就已经宣布讨论结束,以至于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深入思考的时间,因为没有独立思考就交流,压根儿就交流不起来,即使交流也是浅层次的,根本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况且这种合作往往是被动的,学生的思维不具有主动性,其效果可想而知。北师大肖川博士曾经说过...